
七年之痒?无锡银行再吃罚单:基金代销业务的隐忧与挑战
迟到的警钟:江苏证监局的监管风暴
这年头,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你看看,这无锡银行,时隔七年,又因为基金销售业务被江苏证监局给盯上了,收到了一纸“监管措施”。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意味着银行在某些方面没能达到监管的要求,需要“业务整改”。这“整改”二字,听起来轻描淡写,背后可是要付出不少努力,甚至可能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和业绩。这次江苏证监局一口气披露了六则监管措施,其中三则就跟商业银行的代理代销业务有关,而且都是江苏地区的农商行,包括无锡银行和江阴银行这两家上市银行。这监管风暴,刮得有点猛啊!
旧病复发?无锡银行的合规漏洞
江苏证监局的警示函可不是空穴来风。人家是经过现场检查,发现了无锡银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上存在四个大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滞后,没有根据业务实际及时更新;二是业务规范不到位,个别网点居然没有基金销售业务经营许可证;三是内控和风险防范有漏洞,合规风控人员没有对新引入的代销产品及其管理机构进行合规审查;四是信息报送不及时,未按规定报送基金销售业务部门负责人任职备案材料,反洗钱报备也落实不到位。这四条,条条都指向了银行内部管理的疏忽和合规意识的薄弱。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的是,早在2018年,无锡银行就因为类似的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批评过。看来,这合规的功课,无锡银行还得好好补补啊!
基金代销的罗生门:合规困境与竞争白热化
话说回来,基金销售这碗饭,现在是越来越难吃了。一方面,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银行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来确保合规;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家银行、券商、第三方机构都在争抢客户。银行虽然有网点优势,但农商行往往局限于县区或市内,在渠道上就输了一截。而且,现在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像蚂蚁基金、天天基金这些“互联网大佬”也在强势崛起,分走了不少市场份额。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这压力山大啊!无锡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合作的公募公司只有5家,代销产品也只有17只,这数量在市场上算是垫底的。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谈何容易?
零售银行的生存法则:规模迷思与转型焦虑
银行做基金代销,图的是什么?当然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存贷利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中间业务越来越被银行重视。无锡银行也曾在年报中提到,要完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贵金属的产品体系,扩大客户群体,增加利润贡献。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数据来看,无锡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波动明显,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还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基金代销业务的增长并不稳定,甚至可能拖累整体的中间业务收入。零售银行想要突围,光靠规模扩张是不够的,还得在转型上下功夫,找到新的增长点。
招商银行的“鲶鱼效应”:大象起舞,小虾遭殃?
这几年,大型银行在基金代销市场上动作频频。比如招商银行,非货币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排市场第二位,银行中首位,高达9504亿元!为了抢占市场,招商银行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比如代销公募基金买入费率一折起。这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大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客户基础,可以肆意“降价促销”,但中小银行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有限,很难跟它们硬碰硬。这种“鲶鱼效应”,可能会加速行业的洗牌,让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
费率改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公募基金的“第三次革命”
雪上加霜的是,公募基金行业还在进行费率改革。这改革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已经基本落地,降低了管理费和交易佣金。现在,改革的重点转向了销售费用。这意味着,银行代销基金的收入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在监管趋严、降费和竞争加剧的大势下,无锡银行面临的挑战可谓是前所未有。如何做好基金销售合规性,提升专业性,增加多元化的产品代理,稳固代理业务收入,进而稳定中间收入,是摆在无锡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间业务的冰与火之歌:无锡银行的营收困局
总而言之,无锡银行这次被罚,暴露了其在基金代销业务上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内部管理的疏忽,也有外部竞争的压力。对于无锡银行来说,这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转型的机会。只有正视问题,积极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代销再亮红灯:无锡银行的“中年危机”?
监管重锤:七年之后,卷土重来?
金融圈就像个健忘的鱼缸,但监管可不是金鱼。七年前的“小错误”,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同样的坑栽两次,那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无锡银行,这家在太湖边上扎根的银行,时隔七年,再次因为基金代销业务被监管部门“点名”。这“点名”可不是表扬,而是实实在在的“监管措施”,意味着无锡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又一次踩到了红线。七年时间,足够一个孩子上小学,也足够一家银行吸取教训,但无锡银行似乎并没有从上次的“教训”中得到足够的警醒。这不禁让人怀疑,无锡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是不是真的得了“周期性疾病”?
四宗罪:无锡银行的“基金销售罪状”
江苏证监局这次可不是“隔靴搔痒”,而是直指无锡银行的“四宗罪”:制度建设跟不上趟,业务规范一塌糊涂,内控风控形同虚设,信息报送马马虎虎。这四条罪状,条条都指向了无锡银行在基金代销业务上的管理漏洞和合规风险。想象一下,如果一家餐厅连菜单都懒得更新,服务员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厨房卫生一团糟,老板还瞒报收入,这样的餐厅,你敢去吗?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家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存在这么多问题,投资者又怎么能放心把钱交给它呢?
农商行的尴尬: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当然,我们也要体谅一下农商行的难处。跟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商行天生就矮半截。网点少,客户群体有限,品牌影响力也相对较弱。在基金代销业务上,农商行想要跟大银行竞争,无异于“小马拉大车”。但“先天不足”不能成为“后天失调”的理由。农商行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只是躺在“舒适区”里,不思进取,那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规模焦虑:17只基金背后的增长困境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无锡银行合作代销的公募公司只有5家,代销的基金产品只有17只。这个数字,在整个银行业中,绝对属于“吊车尾”的水平。这背后反映的是无锡银行在基金代销业务上的增长困境。是无锡银行不想做大基金代销业务吗?当然不是。谁不想多赚点钱呢?但问题是,想做大,谈何容易?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无锡银行的品牌影响力、渠道优势、服务能力都相对较弱,想要吸引更多的基金公司合作,想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躺赚”时代终结:中间业务的转型阵痛
过去,银行的日子过得很舒服,靠着存贷利差就能“躺着赚钱”。但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利差越来越小,银行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得不重视中间业务,试图通过代销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增加收入。但问题是,中间业务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一方面,监管越来越严格,合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银行想要靠中间业务“躺赚”,已经不可能了。必须进行转型,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代理业务的滑铁卢:无锡银行的营收命门
从无锡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代理业务,可以说是无锡银行的营收“命门”之一。如果代理业务做不好,整个银行的营收都会受到影响。无锡银行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在代理业务上下功夫,找到新的增长点。是开发新的代理产品?是提升服务质量?还是拓展新的销售渠道?这些都需要无锡银行认真思考和实践。
行长“药方”:能否破解增长魔咒?
在2024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无锡银行行长陈红梅提出了2025年的营收业务和利润增速目标,包括稳健增长本地传统业务,推进普惠零售转型战略,稳定中间业务收入,拓宽思路做优资金业务。这些“药方”听起来很美好,但能否真正破解无锡银行的增长魔咒,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毕竟,知易行难。关键在于,无锡银行能否真正落实这些战略,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否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