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食品蟬聯「中國卓越管理公司」: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喔唷,達利食品又得獎了!第七屆「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MC)榜單,達利食品的名字亮晃晃地掛在上頭,還是「連續兩年」!新聞稿寫得天花亂墜,什麼「卓越的管理能力」、「強勁的發展韌性」,還有那個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新質生產力」。但各位看官,這年頭獎項多如牛毛,背後的水深不見底啊!
「卓越」光環:一場資本遊戲?
別跟我說什麼36年深耕食品飲料。在這個資本橫行的時代,哪個企業不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一個獎項,說穿了,就是一場公關秀,一場資本的遊戲。得獎了,股價漲了,老闆笑了,韭菜們也跟著樂呵。但達利食品真的有那麼「卓越」嗎?還是說,這只是 очередной (俄語:下一個) 財富密碼?
德勤BMC:選的是管理,還是人脈?
德勤搞的BMC項目,號稱有三十多年歷史,還覆蓋了近50個國家和地區。聽起來很國際化,對吧?但骨子裡還不是那一套?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搞得好像很嚴謹,但說白了,還不是要選出那些「聽話」的企業?真正有實力、敢說真話的,恐怕早就被排除在外了吧。
全球框架下的中國特色
「德勤BMC 卓越管理標準」?聽聽就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什麼「全球框架」都要打上「中國特色」的烙印。人情世故、關係網絡,這些檯面下的東西,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你管理得再好,沒有關係,一樣寸步難行。
數據背後的真相:3.2萬億的幻象?
第七屆BMC獲獎企業總收入規模約3.2萬億?平均營收431億?平均淨利潤23.6億?數字倒是挺好看的。但這些數字真的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狀況嗎?還是說,這只是經過精心修飾的「假帳」?在這個充滿「財報魔法」的時代,數字遊戲誰不會玩?
達利食品的「品質」神話:36年的豪賭
達利食品自1989年成立以來,標榜「用心創品質」。聽起來很動人,但36年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達利食品真的能倖免於難?還是說,這只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品質神話」?
從麵包到薯片:一條龍的監管迷宮
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到售後服務的「鏈式」監管機制?聽起來滴水不漏,但實際上呢?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漏洞,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被「人為」操控。所謂的「鏈式」監管,說不定只是一個讓消費者安心的迷宮。
專利與標準:科技創新的遮羞布?
24項食品飲料國家、行業標準?專利超300項?這些數字聽起來很唬人,但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有多少是為了迎合市場、掩蓋問題的?科技創新,不應該只是企業用來裝點門面的「遮羞布」。
以豆本豆為例,歷經3年研發,僅發明專利就有5項,號稱引領植物蛋白產業新升級。但說實話,豆漿這玩意兒,幾千年前就有了,升級在哪裡?還不是換湯不換藥?
「生如夏花」?達利食品的長青焦慮
「生如夏花, 常變長青」?這句話聽起來很文藝,但商業世界是殘酷的。達利食品想要「常變長青」,恐怕沒那麼容易。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不小心就會被時代的浪潮所吞噬。
擁抱變化?還是被變化吞噬?
以開放的姿態擁抱變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達利食品真的準備好迎接未來的挑戰了嗎?還是說,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辭?當市場變化超出預期,當競爭對手不斷湧現,達利食品是否還能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品牌的「卓越風采」?別鬧了
向世界傳遞中國品牌的卓越風采?別鬧了。中國品牌要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品質、創新、責任,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達利食品如果只是靠著一些獎項、一些數字,就想代表中國品牌,恐怕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