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躍醫療的ESG大戲:口號與現實的距離?
魚躍醫療,這家在中國醫療器械界舉足輕重的企業,近年來頻頻在公開場合強調其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重視,彷彿一夜之間,從硬梆梆的醫療器械製造商,搖身一變成為肩負社會責任的模範企業。在他們最新的2024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更是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八個大字置於顯眼位置,並將ESG視為提升合規管理、促進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這番說詞,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彷彿所有企業的公關稿都出自同一套模板。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當我們深入檢視魚躍醫療的實際作為,卻發現這齣ESG大戲,似乎充滿了精心設計的橋段,以及欲蓋彌彰的細節。表面上光鮮亮麗,背地裡卻暗流湧動,讓人不禁想問:魚躍醫療,你真的在乎ESG嗎?還是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妝點門面的工具?
高質量發展?先問問那37.84億元的感染控制收入
根據魚躍醫療的年報,2020年至2023年間,他們的感染控制解決方案業務,總共創造了高達37.84億元的收入。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然而,諷刺的是,就在魚躍醫療大談「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這項業務在2023年卻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36.15%。更令人玩味的是,到了2024年,魚躍醫療索性直接調整了產品分類口徑,不再單獨披露感染控制解決方案的具體收入金額。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難道是想掩蓋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
試想一下,如果一家企業真的重視ESG,真的將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那麼,面對核心業務的下滑,理應深入分析原因,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並向投資者坦誠說明情況。然而,魚躍醫療卻選擇了遮遮掩掩,試圖用模糊的數字來掩蓋真相。這種做法,不僅讓人懷疑其對ESG的承諾,更讓人對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產生質疑。
魚躍的如意算盤:收購中優醫藥,卻留下了難解的謎團
為了擴張其感染控制業務版圖,魚躍醫療在多年前收購了上海中優醫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優醫藥」)。這起收購案,表面上看起來是一項正常的商業行為,但隨著我們深入挖掘,卻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令人費解的疑點。
中優醫藥原本是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主要從事感染控制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6年11月,魚躍醫療以8.6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中優醫藥61.6225%的股份,並在2018年5月,再次以5.37億元的現金,收購了剩餘的38.38%股份,使中優醫藥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按理說,完成收購後,魚躍醫療應該將中優醫藥完全納入自己的管理體系,實現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中優醫藥旗下的企業,似乎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的獨立性,甚至出現了與第三方企業經營混淆的情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魚躍醫療的收購,只是一場資本遊戲,而沒有真正實現管理上的整合?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利康消毒的羅生門:誰在瞞天過海?
說到魚躍醫療的感染控制業務,就不得不提到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康消毒」),這家公司是中優醫藥旗下的子公司,在魚躍醫療完成對中優醫藥的收購後,自然也成為了魚躍醫療的一份子。然而,這家利康消毒,卻像一個身世複雜的謎樣女子,牽扯出一連串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直呼太扯了!
更詭異的是,這家利康消毒,似乎與另一家名為上海利康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康生物」)的公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家公司不僅長期共用電話號碼,甚至連負責人都互相交叉,讓人傻傻分不清。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兩家公司還銷售著幾乎一模一樣的消毒產品,簡直就像是雙胞胎姐妹,讓人懷疑她們是不是在玩一場「瞞天過海」的遊戲?
利康消毒、利康生物:雙胞胎的身份疑雲
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利康消毒的確是中優醫藥控制的企業,自2017年魚躍醫療完成對中優醫藥的收購後,利康消毒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魚躍醫療的子公司。然而,這家利康消毒,似乎並不甘於安分守己,而是頻頻與一家名為利康生物的公司「眉來眼去」,搞得關係曖昧不清。
從2019年到2024年,利康消毒與利康生物竟然共用同一個企業聯繫電話:021-59541008。這在商業世界裡,簡直是匪夷所思!難道這兩家公司窮到連一個電話都裝不起嗎?還是說,它們根本就是同一家公司,只是掛了兩個不同的牌子?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兩家公司的負責人,也似乎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聯。2016年至2022年,孫文勝曾擔任利康消毒的董事兼法人,而自2017年以來,張國清則一直擔任利康生物的執行董事。更有趣的是,這兩個人還分別在兩家公司申請的專利中擔任發明人,簡直就像是在玩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雙簧戲。
不僅如此,這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址也十分接近,都位於上海市嘉定工業區嘉唐公路1104號。雖然具體樓棟有所不同,但都在同一個園區內,簡直就像是住在隔壁的鄰居。這種種跡象,都讓人不得不懷疑,利康消毒和利康生物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不為人知的關係?
消毒產品大撞車:是巧合還是李代桃僵?
如果說共用電話、負責人交叉還只是巧合,那麼,利康消毒和利康生物銷售的產品,簡直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就讓人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秘密。
根據全國消毒產品網上備案信息服務平台以及兩家公司認證的公開平台內容顯示,利康消毒和利康生物的產品線幾乎完全重合,涵蓋了手衛生產品、皮膚黏膜消毒產品、環境物表消毒產品、醫療器械清洗與消毒產品、個人護理及其他產品等各個領域。更誇張的是,在同一個產品類別下,兩家公司的產品名稱也高度相似,例如,利康消毒有「潔芙柔®抗菌洗手液」,利康生物就有「潔薇柔®抗菌洗手液」;利康消毒有「安爾碘®皮膚消毒劑」,利康生物就有「利康典®皮膚消毒液」……
這種種相似之處,讓人不禁聯想到「李代桃僵」這個成語。難道利康生物是在抄襲利康消毒的產品?還是說,它們本來就是同一家公司,只是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才故意分成兩家?
卞雪蓮的魅影:一通電話背後的權力遊戲
隨著調查的深入,我們發現,利康消毒和利康生物之間,還牽扯到一個關鍵人物:卞雪蓮。這個名字,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有些陌生,但她卻是中優醫藥的前實際控制人,也是魚躍醫療收購中優醫藥時的交易對象。
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在與利康消毒共用聯繫方式期間,利康生物一直由上海博貫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博貫」)控股90%。而上海博貫的企業聯繫方式,竟然與上海為竟企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的企業聯繫方式完全一致,都是021-56613312。更令人震驚的是,上海為竟企業發展中心(有限合夥)的股東,正是卞雪蓮!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利康生物很可能受到卞雪蓮的控制!而利康消毒,作為魚躍醫療的子公司,竟然與一家受前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公司,存在著如此密切的聯繫,這簡直是太扯了吧!難道魚躍醫療的收購,根本沒有徹底完成?還是說,卞雪蓮在背後操縱著一切,玩弄著一場權力遊戲?
這通電話,不僅僅是一個號碼,更像是一條隱形的線,將利康生物、卞雪蓮,甚至魚躍醫療,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條線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又牽扯到哪些利益糾葛?這一切,都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
高管獨立性?一場精心設計的謊言?
在企業管理中,高管的獨立性是公司治理的基石,也是保障股東權益的重要防線。然而,在魚躍醫療,這條看似不可逾越的紅線,卻被高管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上演了一齣齣令人瞠目結舌的鬧劇。年報中,魚躍醫療信誓旦旦地宣稱,公司在人員等方面與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完全分開,高管均為專職人員,在公司領取薪酬,未在關聯企業擔任任何職務。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證明,魚躍醫療的這番說辭,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謊言。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在關聯企業擔任要職;前副總經理卸任後,依舊在子公司呼風喚雨;更有甚者,關聯企業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魚躍醫療,簡直就像是魚躍醫療的「影子銀行」。這種種跡象,都讓人不得不懷疑,魚躍醫療的高管獨立性,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只是一個用來欺騙投資者的幌子?
吳群的雙面人生:總經理的光環與關聯交易的陰影
吳群,這位魚躍醫療的總經理,同時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吳光明之子。按理說,身為「太子爺」,更應該潔身自愛,避免瓜田李下,以維護公司的良好形象。然而,這位吳總卻似乎並不這麼認為,而是在魚躍醫療總經理的職位上,玩起了「雙面人生」的遊戲。
根據魚躍醫療的年報顯示,吳群自2019年4月17日起,便開始擔任公司的總經理一職。然而,與此同時,他還在多家關聯企業擔任要職,包括蘇州醫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以及丹陽和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和江蘇和美置業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這些關聯企業,無一例外地都由吳群或其父親吳光明控制,與魚躍醫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擔任這些關聯企業高管的同時,吳群卻只在魚躍醫療領取薪酬,並未從關聯企業獲得任何額外收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吳群是在「義務」為關聯企業工作?還是說,他在通過其他方式,從關聯企業獲取利益?這種種疑點,都讓人不得不懷疑,吳群的「雙面人生」,是否隱藏著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歐陽東錦的華麗轉身:副總卸任後的利益糾葛
除了吳群之外,魚躍醫療的前副總經理歐陽東錦,也上演了一齣「華麗轉身」的戲碼。這位歐陽先生,自2007年起便在魚躍醫療擔任副總經理一職,直至2020年卸任。然而,卸任後的他,並未選擇退休,而是繼續在魚躍醫療的子公司江蘇魚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法人兼執行董事,依舊在魚躍醫療的體系內呼風喚雨。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擔任魚躍醫療副總經理期間,歐陽東錦還同時在一家名為丹陽市河陽電鍍有限公司的關聯企業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這家河陽電鍍,由魚躍醫療實際控制人吳光明的配偶冷美華控制,與魚躍醫療存在著密切的業務往來。
這種種跡象,都讓人不得不懷疑,歐陽東錦的「華麗轉身」,是否隱藏著某些利益糾葛?他是否在利用自己在魚躍醫療的影響力,為關聯企業謀取利益?而魚躍醫療,又是否在縱容這種行為?
河陽電鍍的秘密:魚躍醫療的提款機?
說到河陽電鍍,這家由魚躍醫療實際控制人配偶控制的企業,簡直就像是魚躍醫療的「提款機」。根據魚躍醫療的年報顯示,從2018年到2024年,魚躍醫療每年都會向河陽電鍍採購大量的勞務,金額高達數千萬元。更誇張的是,河陽電鍍超過九成的收入,都來自魚躍醫療,簡直就像是魚躍醫療的「附庸」。
然而,與其高額的收入相比,河陽電鍍的盈利能力卻十分低下,甚至在多個年度出現虧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河陽電鍍是在「虧本」為魚躍醫療提供服務?還是說,魚躍醫療在通過這種方式,向關聯企業輸送利益?這種種疑點,都讓人不得不懷疑,河陽電鍍的存在,是否隱藏著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河陽電鍍的企業聯繫方式,竟然與魚躍醫療的子公司魚躍電子完全一致,甚至連企業通信地址都位於同一個工業園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河陽電鍍和魚躍電子,根本就是同一家公司,只是掛了兩個不同的牌子?
誰在為誰打工?薪酬背後的權力真相
前文提到,吳群和歐陽東錦都曾在關聯企業擔任要職,但卻只在魚躍醫療領取薪酬,並未從關聯企業獲得任何額外收入。這種情況,讓人不禁想問:他們究竟是在為誰打工?難道他們真的是在「義務」為關聯企業工作?
當然,這種可能性並非完全不存在。或許,吳群和歐陽東錦真的是出於對家族企業的熱愛,才願意「義務」為關聯企業工作。又或許,他們在通過其他方式,從關聯企業獲取利益,只是我們尚未發現而已。
然而,無論真相如何,這種種跡象都表明,魚躍醫療的高管獨立性,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高管們與關聯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繫,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們是否能夠真正站在股東的立場上,為公司的利益著想。而魚躍醫療,又是否能夠真正履行其對投資者的承諾,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