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融合夢醒時分?基建狂潮下的真相
可控核融合:是曙光乍現還是鏡花水月?
可控核融合,這玩意兒聽起來就像是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玩意。掌握了它,人類就能擺脫能源危機,實現真正的「能源自由」。但現實是,我們距離那一天還遠得很。雖然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都在砸大錢搞研究,但幾十年過去了,除了不斷燒錢和偶爾蹦出幾個「重大突破」的新聞稿,距離真正能發電的核融合反應爐,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瀚海聚能:點亮的不只是等離子體,還有資本市場的想像?
瀚海聚能最近搞了個大新聞,宣佈他們家的HHMAX-901主機建設完成,還成功點亮了等離子體。聽起來很厲害,但說白了,這就跟點亮一盞燈泡差不多。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持續、穩定地維持這個等離子體,並且讓它產生足夠的能量。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的成本必須低於傳統能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當然,這不妨礙瀚海聚能在資本市場上大展拳腳,畢竟,故事講得好,股價自然高。
千億級別的投資:豪賭未來,誰是贏家?
根據業界統計,中國目前在建的可控核融合項目總投資規模已經超過1362億人民幣。這筆錢,足以蓋好幾條高鐵,或者發射幾十顆衛星。但問題是,這些錢真的能換來技術突破嗎?還是只是養肥了一堆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要知道,科研這種事情,不是砸錢就能成功的。有時候,靈光一閃比十年苦幹更重要。當然,對於那些拿到政府補貼和項目資金的企業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盛宴。
上市公司群魔亂舞:蹭熱度還是真佈局?
一提到可控核融合,A股市場上的相關概念股立刻聞風而動,漲停的漲停,拉升的拉升。但仔細一看,很多公司跟核融合的關係,可能就只是「聽說過」而已。蹭熱度、炒概念,是A股市場的傳統藝能。但對於真正想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畢竟,有了資本的加持,才能更好地投入研發,實現技術突破。
旭光電子:一支電子管,撐起一個產業?
旭光電子宣稱他們在可控核融合領域積極佈局兆瓦級大功率電子管,這玩意兒是磁約束核融合中回旋加熱等離子體的關鍵組件。而且,這東西還是消耗品,用量巨大,市場空間廣闊。聽起來很誘人,但問題是,電子管這玩意兒,技術含量真的很高嗎?競爭對手多嗎?如果只是靠賣電子管就能撐起一個產業,那核融合的門檻也太低了吧?
英杰电气:電源供應商的另類突圍?
英杰电气算是比較務實的一家公司,他們為核融合項目提供配套電源服務。雖然聽起來不如直接搞核融合反應爐那麼高大上,但電源供應卻是任何核融合項目都不可或缺的。而且,英杰电气已經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不少經驗。對於他們來說,穩紮穩打,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量子計算:丹麥的豪賭,全球的競賽
Magne:全球最強量子電腦?還是又一個技術神話?
丹麥政府和諾和諾德基金會大手筆一揮,準備砸下重金打造全球最強的量子電腦Magne。號稱要結合微軟的量子糾錯技術和Atom Computing的中性原子量子位元,成為全球首批2級量子電腦。聽起來就很燒錢!但問題是,量子電腦這玩意兒,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距離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還不知道要多久。這筆錢,會不會只是丟進一個無底洞?要知道,量子計算的研發,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是科技巨頭,也可能鎩羽而歸。
千億美元市場:泡沫還是機遇?
華創證券說,量子科技產業規模估值達到千億美元級別。哇,聽起來好誘人!但仔細想想,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是根據實際的營收,還是根據未來的預期?要知道,很多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都會被過度炒作,最後泡沫破滅,一地雞毛。當然,對於那些敢於冒險的投資者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畢竟,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回報。
格爾軟件&神州信息:量子科技浪潮下的弄潮兒?
格爾軟件和神州信息也加入了量子科技的戰局。格爾軟件成立了後量子科技公司,還跟復旦大學搞了個聯合實驗室,聚焦抗量子領域。神州信息則成了國家量子產業聯盟的首批會員,還參與了多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的建設。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這些公司在量子科技領域的投入,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他們更多的是想藉助量子科技的概念,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投資者。至於他們能不能在這個領域真正有所作為,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下一個風口?
智元機器人:物流作業的救星?
智元機器人放話說,他們要展示世界首個真正數據驅動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物流作業。聽起來很唬人,但說白了,就是讓機器人搬搬貨、撿撿東西。問題是,現在的機器人,連走路都走不穩,更別說在複雜的物流環境中靈活作業了。當然,如果智元機器人真的能做出突破性的產品,那絕對值得期待。但在此之前,我還是持保留態度。
物流場景:具身智能的完美試煉場?
東方證券認為,物流搬運場景有望率先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落地場景。理由是物流行業工作量大、任務簡單、動作可複製性強,而且對人工依賴度高。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了挑戰。物流環境複雜多變,機器人需要具備很強的感知能力和應變能力,才能勝任這項工作。此外,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機器人的成本太高,那還不如直接請人工。
蘭劍智能、瑞鵠模具、海晨股份:誰能率先突圍?
蘭劍智能、瑞鵠模具、海晨股份這些公司,都在智能物流領域有所佈局。蘭劍智能提供全產業鏈的物流解決方案,瑞鵠模具則專注於AGV和AMR機器人,海晨股份則在半導體和液晶面板AMHS領域有所建樹。這些公司都有各自的優勢,但誰能率先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還很難說。畢竟,技術創新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需要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嘗試。
AI模型:中國的彎道超車?
KimiK2:又一個DeepSeek時刻?
英國《自然》雜誌都發文了,說中國的AI模型KimiK2橫空出世,世界迎來「又一個DeepSeek時刻」。這話聽起來像是誇獎,但我覺得更像是提醒:中國AI發展速度太快了,已經讓西方感到壓力了。KimiK2在程式設計和寫作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出色,這確實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AI模型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訓練數據的質量和規模。中國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但也面臨著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挑戰。
100億 Token:流量密碼還是真材實料?
KimiK2日調用量超過100億token,與Grok4並列增長榜前兩名。這數字聽起來很驚人,但token數量並不代表一切。更重要的是,這些token被用來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用戶對KimiK2的滿意度如何?如果只是為了追求token數量,而忽略了用戶體驗,那最終只會淪為一個數字遊戲。當然,KimiK2在價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或許是它能夠快速吸引用戶的一個重要原因。
華策影視&萬興科技:押寶Kimi,能否帶來驚喜?
華策影視和月之暗面關係密切,萬興科技也正在積極對接Kimi。這些公司都希望能夠藉助Kimi的能力,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但問題是,AI模型只是工具,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它。如果只是簡單地把AI模型套用到現有的產品上,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整合和創新,那很難取得真正的突破。當然,如果這些公司能夠充分發揮Kimi的優勢,開發出創新的應用場景,那或許真的能夠帶來驚喜。
全固態電池:鋰電池的終極形態?
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全固態電池的聖杯?
機構說,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是全固態電池的核心材料,具有超高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和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聽起來很完美,但硫化物這玩意兒,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對水非常敏感。一旦接觸到水,就會產生有毒氣體,這對於電池的安全性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當然,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距離真正實現商業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升科技、道氏技術、國軒高科:誰能問鼎?
當升科技、道氏技術、國軒高科這些公司,都在全固態電池領域有所佈局。當升科技宣稱他們已經成功開發出高離子電導率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具備規模化供應能力。道氏技術則同時在氧化物和硫化物電解質方面進行研發。國軒高科則推出了車規級全固態電池「金石電池」。這些公司都想在這個領域搶佔先機,但全固態電池的技術難度非常高,誰能最終勝出,還充滿了變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佔據主動。
AI Agent:從工具到價值的進化?
ChatGPT智能體:OpenAI的野心?
OpenAI搞了個直播,發佈了通用人工智能代理ChatGPT智能體。這玩意兒聽起來很玄乎,但說白了,就是讓AI能像人類一樣,自主完成一些任務。OpenAI的野心很大,想讓AI Agent成為各行各業的得力助手。但問題是,AI Agent真的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和決策嗎?還是只是按照預設的程式,執行一些簡單的指令?這還有待觀察。
SAAS企業:價值重估的機會?
銀河證券說,AI Agent的商業模式正從「提供工具」向「交付價值」轉變,SAAS企業有望迎來價值重估的機會。這話聽起來很誘人,但也要看到,AI Agent的落地,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力支持。對於那些缺乏數據和算力的SAAS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然,如果SAAS企業能夠成功將AI Agent整合到自己的產品中,並為用戶提供真正的價值,那確實有機會迎來價值重估。
漢得信息、萬興科技、賽意信息:誰能抓住Agent的浪潮?
漢得信息、萬興科技、賽意信息這些公司,都在AI Agent領域有所佈局。漢得信息加大了智能體的研發及商用推動,萬興科技推出了AI Agent產品——萬興超媒Agent,賽意信息則推出了AI智能體中台「善謀GPT」。這些公司都想抓住AI Agent的浪潮,但AI Agent的競爭非常激烈,誰能最終勝出,還很難說。畢竟,技術創新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需要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嘗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