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言:安徽低空物流的狂想曲——這到底是科技躍進還是地方政府的集体 Cosplay?
近年來,中國各地政府似乎都患上了一種名為「低空經濟焦慮症」的怪病,紛紛砸下重金,誓要在這片尚未完全開發的「藍海」中搶佔先機。安徽,作為全國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自然也不甘落後。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安徽低空物流的發展現狀,卻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科技的真實躍進,還是一場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充滿泡沫的集体 Cosplay?
空中生命線?還是空中擾民?
無人機在城市上空呼嘯而過,將急救血漿火速送往醫院,這聽起來的確很酷,很「賽博龐克」。然而,當你我正悠閒地在公園散步,或是安靜地在家午睡時,突然被一陣陣刺耳的無人機噪音所打擾,心中恐怕只剩下厭煩。所謂的「空中生命線」,在某些時刻,或許也只不過是擾人清夢的「空中蒼蠅」。更何況,無人機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飛行,真的安全嗎?萬一失控墜落,砸到人怎麼辦?這些問題,似乎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送吧飛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在合肥市婦幼保健院的「空中急救」場景,看似高效便捷,但背後隱藏的安全隱患和噪音污染,卻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合肥:無人機滿天飛,血漿外賣傻傻分不清?
合肥,這座曾經以科教聞名的城市,如今也加入了低空經濟的戰局。走在合肥的街頭,抬頭一望,說不定就能看到一架無人機在你頭頂飛過。不過,這些無人機到底是送血漿的,還是送外賣的,恐怕沒人能分得清。畢竟,在資本的加持下,無人機物流已經變成了一門「顯學」,似乎只要掛上「低空經濟」的標籤,就能一夜暴富。
迅蟻科技的野望:打造低空版的 Uber Eats?
杭州迅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最早在城市開展無人機物流商業運營的企業之一,無疑是這場低空經濟盛宴中的領跑者。他們在全國超過 40 個城市開闢了近千條常態化商業運行航線,累計飛行里程超過 160 萬公里。這個數字聽起來很驚人,但仔細一想,這不就是想打造一個低空版的 Uber Eats 嗎?只不過,把送餐員換成了無人機而已。問題是,無人機送外賣真的比人工更有效率嗎?考慮到無人機的起降、充電、維護等成本,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狀況,無人機外賣的性價比真的高嗎?
一萬架次的背後:是剛需還是補貼堆砌出的幻象?
送吧飛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落地合肥後,迅速開通了近百條航線,累計飛行超過一萬架次。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亮眼,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航線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大量的政府補貼。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企業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獲取空域、場地等資源,從而實現快速擴張。然而,一旦補貼停止,這些無人機還能飛得起來嗎?一萬架次的背後,到底是市場的真實需求,還是靠補貼堆砌出的幻象?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蕪湖:長江上的無人機快遞,船老大們真的買單嗎?
如果說合肥的低空物流還停留在城市「毛細血管」層面,那麽蕪湖的嘗試則更具有「大動脈」的意味。試想一下,一艘艘貨輪在長江上穿梭,不再需要靠岸補給,只需一聲令下,無人機便會將所需的物資從天而降,這畫面簡直科幻感十足。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這種看似高效便捷的「不停航配送」服務,真的能贏得船老大們的青睞嗎?
不停靠補給:省時省錢?還是噱頭大於實用?
根據官方說法,以往船舶下錨後,乘坐交通艇進行物資補給需要 4 小時,而現在無人機只需 30 分鐘就能搞定,還能節省約 300 元的交通成本。這個帳面上的數字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操作中,真的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首先,無人機的載重能力有限,一次只能運送 40 公斤的貨物,對於大型貨輪來說,這點物資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其次,長江上的天氣變幻莫測,如果遇到惡劣天氣,無人機還能正常飛行嗎?最後,船老大們真的願意花時間學習如何使用無人機配送服務嗎?對於這些常年漂泊在江上的漢子們來說,傳統的補給方式或許更加簡單直接。
5G-A 網絡:是技術保障還是電信運營商的陰謀?
為了保障無人機的安全飛行,安徽東匯儲運股份有限公司還與中國電信合作,構建了 5G-A 網絡。這個 5G-A 網絡聽起來很高端,但說白了,就是為了讓無人機能夠在更遠的距離上保持穩定的通信。然而,這種技術真的有必要嗎?在長江上,信號覆蓋應該不是什麽大問題吧?更何況,無人機的飛行高度有限,5G 信號很容易受到干擾。筆者不禁懷疑,這所謂的 5G-A 網絡,是不是電信運營商為了推銷自己的技術,而與地方政府聯手打造的一個「樣板工程」?
綠色低碳轉型:無人機真的比傳統交通艇更環保?
官方宣稱,無人機配送可以減少靠岸頻次,對推動長江航運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這個說法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推敲,卻漏洞百出。首先,無人機的動力來源是電力,而中國的電力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換句話說,無人機飛行所消耗的電力,實際上是通過燃燒煤炭產生的。其次,無人機的生產、運輸、維護等環節,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相比之下,傳統的交通艇雖然會排放一定的尾氣,但其碳排放量可能並不比無人機高多少。因此,所謂的「綠色低碳轉型」,很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政策大撒幣:安徽低空物流的「大躍進」?
安徽省政府為了推動低空物流發展,可謂是不遺餘力,密集出台各項政策,又是印發規劃,又是構建體系,又是強化扶持,簡直就像在搞一場「大躍進」。然而,這種「政策大撒幣」的方式,真的能帶來實質性的效果嗎?還是只會造成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
全鏈條支持:錢從哪裡來?又花到哪裡去?
安徽省政府聲稱,要構建覆蓋資金、基建、空域、產業、人才全鏈條的支持體系。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全面,但筆者不禁要問:這些錢從哪裡來?是來自稅收?還是來自舉債?如果是來自稅收,那麽這些錢本可以用於教育、醫療等更重要的民生領域,現在卻被拿去支持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是否值得?如果是來自舉債,那麽這些債務最終還是要由全體納稅人來承擔,這是否公平?更重要的是,這些錢又花到哪裡去了?是真正用於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還是被某些企業拿去搞形象工程和圈錢套利?
商圈即時配送、山區物資運輸:老調重彈還是另闢蹊徑?
安徽省政府積極推廣商圈即時配送、山區物資運輸等成熟應用場景,並探索跨江吊運、多式聯運等新型應用場景。然而,這些應用場景真的有那麽大的市場需求嗎?商圈即時配送,真的能比傳統的快遞更有效率嗎?山區物資運輸,真的能解決農村地區的物流難題嗎?跨江吊運,真的能比傳統的輪渡更經濟便捷嗎?多式聯運,真的能實現無縫銜接嗎?筆者認為,這些應用場景,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把傳統的物流方式搬到了空中而已,並沒有真正解決物流行業的痛點。與其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新概念,不如腳踏實地,把傳統的物流基礎設施做好,或許更加務實。
低空裝備競賽:誰在裸泳?誰在真槍實彈?
隨著低空經濟概念的火熱,各類低空飛行器製造商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安徽省更是提出要打造合肥、蕪湖兩個低空經濟核心城市,並形成「雙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格局。然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低空裝備競賽中,究竟有多少企業是在真槍實彈地搞研發,又有多少企業只是在「裸泳」?
雙核聯動、多點支撐:安徽低空經濟的「諸侯割據」?
安徽省希望通過「雙核聯動、多點支撐」的策略,實現低空經濟的全面發展。但這種看似均衡的佈局,是否會導致資源分散和重複建設?合肥和蕪湖作為兩個核心城市,是否會形成惡性競爭?六安、滁州、馬鞍山等市的低空製造業配套優勢,又能否真正發揮出來?安慶、宣城等市的低空服務業特色,又該如何彰顯?筆者認為,這種「諸侯割據」式的發展模式,很難形成合力,反而會導致內耗和資源浪費。
蕪湖灣沚區:打造「不用出園就能造飛機」的產業鏈神話?
蕪湖市灣沚區號稱要打造一個「不用出園就能自主生產一架飛機」的航空產業園。這個目標聽起來很宏偉,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要實現「不出園就能造飛機」,需要一個極其完善的產業鏈,包括原材料供應、零部件製造、整機組裝、測試驗證等各個環節。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更需要大量的企業入駐。灣沚區真的有能力吸引到這麽多的企業嗎?即使吸引到了,這些企業又能保證都是高質量的嗎?筆者對此表示懷疑。
螺旋槳技術突破:是自主創新還是閉門造車?
文章中提到,羲禾航空在螺旋槳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具體取得了哪些突破,卻沒有詳細說明。所謂的「高效螺旋槳氣動優化設計技術」、「複合材料螺旋槳槳葉輕量化設計技術」,聽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在原有技術上的小修小補。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是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否經過了充分的市場驗證?如果只是閉門造車,那麽這些技術很可能無法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
工業級無人機產業:300 億的目標,靠什麼實現?
安徽省提出,力爭到 2027 年全省工業級無人機產業規模突破 300 億元。這個目標看起來很鼓舞人心,但實現起來卻充滿挑戰。要實現 300 億元的產業規模,需要大量的訂單和市場需求。但目前,工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巡檢、測繪、農業等領域。這些領域的市場容量是否足以支撐起 300 億元的產業規模?更重要的是,安徽省的工業級無人機企業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筆者對此表示擔憂。
基礎設施大躍進:為誰而建?誰來維護?
安徽低空經濟的發展,除了政策和裝備,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重要一環。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安徽省無人機飛行次數和時長都大幅增長,日均飛行約 8.81 萬架次。但問題是,這些基礎設施是為誰而建?又由誰來維護?
3217 萬架次飛行:數據注水?還是真實需求?
超過 3200 萬架次的飛行數據,看似驚人,但這些數據有多少是真實的商業飛行?又有多少是為了完成指標而進行的「數據注水」?如果大部分飛行都是為了應付檢查,那麽這些數據的參考價值就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真實的需求支撐,那麽這些飛行數據的增長,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空域開放:是軍民融合的典範?還是安全隱患的開始?
空域開放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前提。安徽省不斷推動空域管理改革,劃設了大量的低空空域和航線。但空域開放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無人機與民航飛機之間的衝突風險如何避免?未經授權的無人機進入敏感區域又該如何防範?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那麽空域開放就可能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巢湖姥山島郵路:4 分鐘「空中高速」的背後,是高昂的運營成本?
合肥市郵政公司開通了巢湖中廟至姥山島的無人機郵路,將數小時的水路運輸變成 4 分鐘的「空中高速」。這個案例看似高效便捷,但背後卻隱藏著高昂的運營成本。無人機的購置、維護、電池更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外,還需要專業的飛手進行操作和監控。這些成本加起來,恐怕遠遠超過傳統的水路運輸。因此,這種「空中高速」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三網一中心二平台」:合肥的低空物流「新基建」是超前佈局還是資源浪費?
合肥市提出了構建「三網一中心二平台」的低空物流架構。這個架構包括起降基礎設施、信息保障、安全防控、綜合管控等各個方面,聽起來非常完善。但問題是,這些基礎設施是否真的有必要建設?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如果這些設施建好後,卻沒有人使用,那麽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爛尾工程」。
岳西試驗區:是金玉其外,還是真的能吸引鳳凰?
岳西縣作為全國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空域條件。但空域條件好並不代表就能吸引到企業。要吸引企業入駐,還需要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配套服務和優惠的政策支持。岳西縣能否做到這些,還有待觀察。如果岳西縣只是空有一個試驗區的名頭,而沒有真正的產業落地,那麽這個試驗區就只會是一個「花架子」。
9 個通用機場:夠用嗎?又該如何盈利?
安徽省已經建成 9 個通用機場,還有 2 個在建。這些通用機場的數量是否足夠?又該如何盈利?通用機場的運營成本非常高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沒有足夠的航班量和客流量,那麽這些機場很難實現盈利。更重要的是,通用機場的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這是否值得?
科技創新:真金不怕火煉?還是紙上談兵?
低空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是關鍵。安徽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積極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研發。然而,這些科技創新是真金不怕火煉,還是紙上談兵?是能夠真正解決行業痛點,還是只是為了騙取政府補貼?
涵道飛行器:陸空兩棲?是技術創新還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
蕪湖多域無人系統技術中心研發了一款能夠陸空兩棲的涵道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可以在陸地上行駛,也可以在空中飛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問題是,這種「陸空兩棲」功能真的有必要嗎?在實際應用中,有多少場景需要用到這種功能?如果沒有實際需求,那麽這種設計就只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並沒有實際價值。
蕪湖低空經濟研究院:是產學研合作的典範?還是學術腐敗的新溫床?
蕪湖市設立了低空經濟研究院,希望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這種模式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很多問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往往與市場需求脫節,很難轉化為實際產品。此外,產學研合作也容易滋生學術腐敗,一些企業通過與高校合作,騙取政府資金,而沒有真正進行技術研發。
德智航創:國家隊下場,就能保證技術領先?
合肥德智航創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北航無人機所和民航頂尖實驗室專家組建的「國家隊」。但「國家隊」的背景並不意味著技術就一定領先。技術創新需要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試錯,需要靈活的機制和激烈的競爭。如果「國家隊」只是躺在功勞簿上,缺乏創新動力,那麽也很難取得真正的突破。
三大研究院:能解決低空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嗎?
合肥市成立了三大研究院,聚焦適航審定、電池技術、空管系統等低空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但這些研究院能否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待觀察。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投入,需要打破行業壁壘,加強國際合作。如果只是靠幾個研究院就能解決問題,那麽也太過於樂觀了。
結語:安徽低空物流的未來:是星辰大海?還是一地雞毛?
安徽低空物流的發展,至今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的路是通往星辰大海,還是最終淪為一地雞毛,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種種問題,那麽安徽低空物流的未來,恐怕並不樂觀。
新賽道的投資陷阱:地方政府如何避免成為「韭菜」?
低空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充滿了誘惑,也充滿了風險。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又不至於成為資本的「韭菜」,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盲目跟風、大幹快上,只會造成資源浪費和債務風險。只有理性分析、科學規劃,才能避免走彎路。
低空物流的監管難題:如何平衡創新與安全?
低空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監管。但如何在監管的同時,又能保護創新,是一個難題。過於嚴苛的監管,會扼殺企業的創新活力;而過於寬鬆的監管,則會帶來安全隱患。只有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實現低空物流的健康發展。
無人機的倫理爭議: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無人機的普及,也帶來了倫理爭議。無人機搭載的攝像頭,可以輕易地拍攝到我們的生活場景,侵犯我們的隱私。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規範無人機的使用,並加強對無人機數據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