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詭譎的房市風向:租賃條例是解藥還是毒藥?
李強的算盤:《住房租賃條例》背後的陽謀與陰謀
《住房租賃條例》?聽起來很美,規範租賃活動,維護租賃雙方權益,穩定住房租賃關係,促進市場高質量發展,最終目標是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但等等,這真的能實現嗎?還是只是李強總理又一個宏偉藍圖,實際上卻充滿了算計?
首先,讓我們拆解一下這部《條例》。明面上,它似乎是在保護租戶的權益,例如,明確了租賃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防止房東隨意漲租、驅趕租戶等。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仔細研究條文,你會發現,很多條款都留有「解釋空間」,最終解釋權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政府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政策,而租戶的權益能否真正得到保障,還是個未知數。
更深一層來看,這部《條例》的出台,或許是政府在樓市調控方面黔驢技窮的表現。房價高漲,年輕人買不起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希望通過發展租賃市場來緩解矛盾,但這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租賃市場再規範,也改變不了房子是稀缺資源的本質。只要房價居高不下,租房就永遠只是權宜之計。
陰謀論者甚至認為,這部《條例》是政府在下一盤更大的棋。通過規範租賃市場,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住房資源的流動情況,為未來可能出台的房產稅做準備。一旦房產稅開徵,租賃市場將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當然,這種說法缺乏證據,但考慮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複雜性,任何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租購並舉?先問問口袋夠不夠深!
租購並舉?聽起來很誘人。讓買不起房的人也能通過租房享受到穩定的住房權益,最終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但現實是殘酷的。在中國,房子不僅僅是居住的場所,更是財富的象徵,是社會地位的體現。沒有房子,就意味著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
更重要的是,租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大城市,房租往往佔據了年輕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房租過高,租戶的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即使租賃市場再規範,也無法改變租金隨行就市的規律。只要房子供不應求,房租就會不斷上漲。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租購並舉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真正能實現的,還是那些有錢人。他們可以一邊坐擁多套房產,一邊享受租金收入,真正實現了「躺著賺錢」。而那些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只能在租賃市場裡苦苦掙扎,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因此,《住房租賃條例》的出台,或許能改善一部分租戶的居住條件,但它無法解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根本問題。租購並舉的理想,也需要建立在更公平、更合理的財富分配制度之上。否則,它只會成為一個美麗的泡沫,讓更多的人失望。
存款活期化?別傻了,這是資金的焦慮!
央行:穩住銀行,才能救實體經濟?這邏輯我怎麼看不太懂?
6月份的金融數據冒出個「企業與居民存款現活期化苗頭」。聽起來是個好消息,彷彿大家不再死守定期存款,願意把錢拿出來花,刺激經濟。但等等,這真的代表經濟好轉了嗎?還是只是老百姓對未來沒信心,寧願把錢握在手上,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
央行官員跳出來說,要「把握好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要救經濟,但也要保住銀行的飯碗。問題是,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矛盾。銀行要賺錢,就必須放貸,但現在實體經濟這麼差,誰敢借錢?銀行放出去的貸款,很可能變成壞帳,最終還是要老百姓埋單。
更何況,銀行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一方面抱怨負債成本太高,一方面卻不願意降低貸款利率。結果就是,實體經濟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央行想兩頭討好,最終很可能兩頭落空。
說到底,這套「穩住銀行才能救實體經濟」的邏輯,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真正要救經濟,就必須讓利於民,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刺激消費。而不是把寶押在銀行身上,指望他們發慈悲。
負債成本居高不下?銀行:我也很難啊!
銀行說,負債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很難降低貸款利率。這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充滿了謊言。
銀行的負債成本主要來自於存款利息和同業拆借利率。但現在存款利率已經很低了,同業拆借利率也在下降。那銀行的負債成本為什麼還這麼高呢?
原因很簡單,銀行要養活一大堆高管和員工,要支付高昂的辦公費用,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監管。這些成本最終都要轉嫁到貸款利率上,由企業和老百姓承擔。
更重要的是,銀行根本沒有降低負債成本的動力。他們躺著就能賺錢,為什麼要冒風險去創新?為什麼要降低利潤?
所以,指望銀行主動降低負債成本,簡直是癡人說夢。除非政府下狠手,打破銀行的壟斷,引入更多的競爭者,否則這個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總之,存款活期化並非經濟好轉的信號,而是資金的焦慮。央行穩住銀行,並不能真正救實體經濟。銀行負債成本居高不下,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降低成本的動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徹底的改革,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海南自貿港:跨境資管的糖衣與陷阱
境外資金來了?還是只是來繞一圈?
海南自貿港搞跨境資產管理試點,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機構發行的各種產品。哇,聽起來好像是個超級大禮包,境外資金蜂擁而至,海南經濟一飛沖天!但先別急著樂觀,這背後可能藏著不少貓膩。
首先,這些境外資金真的是「投資」嗎?還是只是來「繞一圈」?說白了,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把錢轉進來,表面上是投資,實際上是洗錢、避稅、炒房。海南的房價已經夠高了,再讓這些熱錢進來炒一炒,老百姓還怎麼活?
更何況,這些境外資金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們追求的是高回報,才不會管你什麼實體經濟、產業升級。只要有利可圖,他們就會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
所以,對於海南自貿港來說,引進境外資金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用不好,就會引狼入室,帶來各種各樣的風險。關鍵就在於,政府能不能管得住,能不能守住底線。
誰在乎韭菜的死活?
跨境資產管理,說白了就是讓境外資金來收割中國的韭菜。這些境外機構都是金融老手,他們精通各種金融工具,擅長玩弄資本遊戲。在他們面前,中國的散戶簡直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他們會用各種花言巧語,誘騙散戶購買他們發行的產品。這些產品往往包裝得很精美,但實際上風險極高。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散戶就會血本無歸。
更可惡的是,這些境外機構往往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即使他們坑了散戶的錢,散戶也難以追回。因為跨國訴訟成本太高,時間太長,散戶根本耗不起。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散戶來說,跨境資產管理就是一個陷阱。他們根本沒有能力識別風險,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最終只能成為資本的犧牲品。
總之,海南自貿港搞跨境資產管理,看似開放,實則充滿了風險。境外資金進來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做慈善。政府如果管不住,散戶就會被割得體無完膚。誰在乎韭菜的死活呢?
科創板六周年:慶功?反思?還是繼續吹牛?
硬科技?軟實力?科創板的定位危機
科創板六周年了!官方媒體一片歌功頌德,彷彿科創板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救世主。但冷靜下來想想,科創板真的有那麼神嗎?還是只是個被過度吹捧的「政治正確」?
科創板成立之初,定位為支持「硬科技」企業,也就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但六年過去了,科創板上充斥著大量「偽科技」企業,它們靠著概念炒作、財務造假,騙取投資者的錢財。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反而寥寥無幾。
更可悲的是,科創板的審核標準也越來越寬鬆,甚至出現了「只要敢吹,就能上市」的現象。這導致大量不合格的企業湧入科創板,不僅稀釋了科創板的價值,也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所以,科創板的定位已經出現嚴重的偏差。它不再是「硬科技」的聚集地,而是變成了「軟實力」(也就是講故事的能力)的比拼場。這種定位危機,不僅影響了科創板的發展前景,也阻礙了中國科技創新的進程。
新質生產力?先把舊的泡沫戳破再說!
最近,中國政府大力提倡「新質生產力」,也就是那些具有顛覆性、創新性的生產力。官方媒體也開始鼓吹科創板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搖籃。但這真的可信嗎?
科創板上的很多企業,都是靠著政府補貼、政策扶持才能生存。它們缺乏市場競爭力,一旦失去政府的支持,就會立刻倒閉。這種企業,怎麼可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科創板上的很多企業,都是靠著抄襲、模仿國外的技術才能發展。它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只能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這種企業,怎麼可能引領中國的科技創新?
所以,在鼓吹「新質生產力」之前,應該先反思科創板的弊端,把舊的泡沫戳破。只有這樣,才能為真正的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否則,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只會成為又一個被炒作的概念,最終一地雞毛。
匯金入市:救命丹還是安慰劑?
2000億人民幣!真金白銀?還是只是帳面數字?
四月初股市震盪,中央匯金跳出來喊話,增持ETF,穩定市場信心。這招果然奏效,股市止跌反彈。最近披露的基金二季報顯示,匯金二季度砸了2000億人民幣買入10隻寬基ETF。哇,大手筆!但問題來了,這2000億真的是「真金白銀」嗎?還是只是帳面上的數字遊戲?
首先,匯金買入的是ETF,也就是一籃子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如果股市繼續下跌,匯金的投資也會虧損。所以,這2000億並不是絕對的安全,存在貶值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匯金的資金來源是什麼?是國家財政撥款?還是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如果是通過融資,那就要支付利息。如果股市表現不好,匯金可能無法償還債務,最終還是要由老百姓埋單。
所以,這2000億的背後,隱藏著很多不確定性。它或許能起到一定的穩定市場的作用,但並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股市的結構性問題。
平準基金?別鬧了,散戶才是永遠的韭菜!
匯金這次入市,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版的「平準基金」。所謂平準基金,就是政府通過購買股票,干預市場,穩定股市的工具。但問題是,中國股市的散戶佔比太高了,市場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即使匯金投入再多的資金,也難以改變散戶的恐慌情緒。
更重要的是,匯金的目標是穩定市場,而不是讓散戶賺錢。它會在股市下跌的時候買入,防止股市崩盤;在股市上漲的時候賣出,防止股市過熱。這種操作,對於散戶來說,是很不利的。
因為散戶往往是追漲殺跌,在股市上漲的時候買入,在股市下跌的時候賣出。匯金的操作,正好與散戶相反,相當於在割散戶的韭菜。
所以,對於散戶來說,匯金入市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它或許能讓股市更加穩定,但並不能保證散戶賺錢。在中國股市,散戶永遠都是被收割的對象。
海南跨境資管再下一城:開放還是放水?
《實施細則》:境外投資者的樂園?還是中國金融的後門?
海南自貿港跨境資產管理試點的《實施細則》出爐,明面上是為了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吸引境外投資,助力海南的發展。但仔細一看,這細則簡直就像為境外資本量身定做的「樂園」,寬鬆到讓人懷疑是不是在開「後門」。
細則放寬了境外投資者可以投資的產品範圍,涵蓋了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等,幾乎是「來者不拒」。而且,對於資金的進出也相對寬鬆,給了境外資本很大的自由度。這看似便利,實則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要知道,金融開放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能引進優質資本,促進經濟發展;搞不好,就會變成國際炒家的提款機,造成金融動盪。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如此大幅度地放開跨境資管,真的合適嗎?
更讓人擔憂的是,海南的金融監管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開放的步伐?如果監管不到位,很容易讓一些不法分子鑽空子,進行洗錢、非法集資等活動,最終受害的還是中國的老百姓。
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保險產品...眼花撩亂的金融遊戲
《實施細則》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保險產品…簡直讓人眼花撩亂。這些產品的風險各不相同,收益也各不相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很難分辨清楚。
更重要的是,這些金融產品的發行和銷售,往往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發行機構會隱瞞風險,誇大收益,誘騙投資者購買。而境外機構在信息披露方面,更是可能存在語言障礙和監管盲區,讓境內投資者難以了解真相。
一旦這些金融產品出現問題,投資者很難維權。因為跨國訴訟成本高昂,而且涉及不同的法律體系,勝訴的希望渺茫。
所以,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參與跨境資產管理,就像玩一場高風險的金融遊戲。一不小心,就會血本無歸。而那些制定規則的人,卻穩坐釣魚台,坐收漁翁之利。
A股創新高?別高興太早,小心風高浪大!
兩大主線?哪兩大?還不是漲多的股票繼續漲?
A股7月21日又創新高了!滬指、創業板指雙雙創出年內新高,一片歌舞昇平。官媒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大肆宣揚「兩大主線」帶動了這波行情。但等等,什麼「兩大主線」?還不是那些原本就漲多的股票繼續漲?
所謂的「兩大主線」,無非就是新能源和科技股。這些板塊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已經漲了不少,估值早就高得離譜。現在繼續漲,無非就是資金在抱團取暖,把泡沫越吹越大。一旦市場情緒反轉,這些股票很可能率先崩盤,帶崩整個股市。
更何況,A股的「創新高」,往往伴隨著「收割」。主力資金在高位出貨,散戶在高位接盤,最終的贏家永遠是少數。所以,看到股市創新高,別高興太早,小心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成交量放大?散戶:我貢獻的!
A股創新高,成交量也放大了。滬深北三市合計成交17271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1339億元。哇,巨量!但這成交量是誰貢獻的?還不是散戶?
散戶的特點就是盲目跟風,看到股市上漲,就以為牛市來了,蜂擁而入。但他們往往缺乏專業知識,也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很容易被主力資金利用,成為高位接盤俠。
成交量放大,也意味著市場的風險在加大。主力資金在高位出貨,需要散戶來接盤。一旦散戶的接盤能力耗盡,股市就會失去支撐,掉頭向下。
所以,看到成交量放大,別以為是好事。這很可能意味著,散戶正在成為被收割的對象。聰明的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及時止盈,避免成為最後的接盤俠。
深市半年報:幾家歡樂幾家愁?
「雙增」?那其他公司呢?裝死嗎?
深市首批半年報出爐,五家公司搶先「交卷」。沃華醫藥、聚燦光電、瑞鵠模具、長川科技營收和淨利潤都實現了「雙增」,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但等等,只有這幾家公司賺錢,難道其他公司都在裝死嗎?
股市就像一場馬拉松,有人跑在前面,有人跑在後面。但如果只有幾個人跑在前面,大部分人都掉隊了,那這場馬拉松還有什麼意義?深市半年報也是如此。如果只有少數公司實現「雙增」,而大多數公司業績慘澹,那只能說明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更可悲的是,很多公司為了粉飾業績,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例如財務造假、虛增收入、隱瞞虧損等等。這些行為雖然能讓公司在短期內看起來很光鮮,但長期來看,會損害公司的信譽,甚至引發法律風險。
所以,看到少數公司實現「雙增」,別太過興奮。要關注整體情況,要警惕財務造假,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沃華醫藥暴漲?背後有什麼貓膩?
在深市首批半年報中,沃華醫藥的淨利潤同比增幅最高,高達303.16%!哇,暴漲!但這種暴漲,往往伴隨著風險。沃華醫藥的股價,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也漲了不少,這是否意味著,有資金在提前佈局,利用半年報的利好消息來出貨?
更重要的是,沃華醫藥的業績暴漲,是靠什麼實現的?是產品熱銷?還是成本降低?或者是其他非經常性損益?如果是靠非經常性損益,那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一旦非經常性損益消失,沃華醫藥的業績很可能被打回原形。
此外,沃華醫藥的股權結構是否穩定?是否存在大股東減持的風險?這些都是投資者需要關注的問題。如果沃華醫藥的股價被過度炒作,最終受傷的還是散戶。
所以,看到沃華醫藥的業績暴漲,別盲目跟風。要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要警惕股價被炒作的風險,才能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科創板六年:沃土?還是絞肉機?
7萬億市值?水分有多少?
科創板開市六年,總市值突破7萬億元人民幣!聽起來數字很漂亮,但仔細想想,這7萬億裡頭,究竟有多少是真金白銀,又有多少是吹出來的泡沫? 恐怕只有天知道,而天,是不會告訴你的。
科創板的估值普遍偏高,很多公司根本沒有盈利,甚至還在虧損,但股價卻被炒得飛起。這種情況,就像在沙灘上蓋房子,看似宏偉壯觀,但一遇到海浪,就會頃刻崩塌。 7萬億市值,看似龐大,但如果裡面充滿了泡沫,那它就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更何況,科創板的流動性相對較差,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很低。這意味著,一旦市場情緒轉變,股價很容易暴跌,想跑都跑不掉。 7萬億市值,看似誘人,但如果想全身而退,恐怕沒那麼容易。
所以,看待科創板的市值,不能只看數字,更要看質量。要警惕泡沫風險,要關注流動性風險,才能避免成為被套牢的韭菜。
硬科技新苗?長大後還不是要被割?
科創板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支持「硬科技」企業,培育科技創新的新苗。但六年過去了,科創板上的「硬科技新苗」,究竟有多少真正長成了參天大樹?恐怕大部分都只是曇花一現,甚至還沒開花就枯萎了。
科創板上的很多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靠政府補貼和政策扶持來維持生存。一旦失去這些支持,它們就會立刻被打回原形。這種企業,怎麼可能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更可悲的是,科創板上的很多企業,最終都淪為了資本收割的工具。大股東在高位套現,留下散戶在高位站崗,這種戲碼在A股市場屢見不鮮。所謂的「硬科技新苗」,長大後還不是要被割?
因此,科創板的未來,充滿了挑戰。要避免成為「絞肉機」,就要回歸初心,真正支持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要加強監管,防止資本過度炒作,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只有這樣,科創板才能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沃土,而不是資本收割的工具。
大宗商品暴漲:週期反轉?還是曇花一現?
多晶硅、碳酸鋰、焦煤、玻璃、氧化鋁...漲價的理由是什麼?
最近,大宗商品市場熱鬧非凡,多晶硅、碳酸鋰、焦煤、玻璃、氧化鋁,一個接一個地漲價,彷彿迎來了週期反轉。但等等,這些商品漲價的真正理由是什麼?是供需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還是只是資金在炒作?
多晶硅漲價,是因為光伏產業景氣度高,需求旺盛。但這種需求是否可持續?一旦光伏產業出現調整,多晶硅的價格很可能暴跌。碳酸鋰漲價,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鋰電池的需求激增。但隨著鋰礦供應量的增加,碳酸鋰的價格也可能回落。焦煤漲價,是因為鋼鐵產量增加,對焦煤的需求增加。但鋼鐵產量是否會持續增加?還存在不確定性。玻璃漲價,是因為房地產市場回暖,對玻璃的需求增加。但房地產市場是否真的回暖?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氧化鋁漲價,是因為電解鋁產量增加,對氧化鋁的需求增加。但電解鋁產量是否會持續增加?也存在政策風險。
所以,這些商品漲價的理由,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價格很可能迅速下跌。投資者如果盲目追漲,很可能被套牢。
企業盈利有望修復?先填飽肚子再說!
大宗商品漲價,媒體紛紛報導說,企業盈利有望修復。但這真的能讓企業賺到錢嗎?恐怕很難。首先,原材料漲價,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企業無法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盈利空間就會受到擠壓。其次,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企業很難把握市場趨勢。如果企業判斷失誤,就會損失慘重。再次,很多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即使原材料價格上漲,它們也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擴大生產。最後,中國經濟整體形勢依然嚴峻,企業面臨著需求不足、競爭激烈等問題。即使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很難扭轉虧損的局面。
所以,大宗商品漲價,並不意味著企業就能賺錢。企業要實現盈利修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拓展銷售渠道等等。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先填飽肚子,而不是奢望一夜暴富。
中國創新藥出海低至“一折”“青苗賤賣”何以愈演愈盛?
10億美元大單?划算嗎?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企頻頻傳出好消息,授權海外的交易金額屢創新高,動輒就是10億美元以上的大單。表面上看,中國創新藥似乎迎來了春天,但仔細分析,卻發現其中充滿了無奈和辛酸。這些“大單”,真的是划算的買賣嗎?
首先,這些授權交易,往往只是將藥物的海外權益賣給了國際藥企,中國藥企只能分到一部分的銷售分成。而且,這些分成往往要等到藥物上市後才能拿到,時間跨度長,變數多。萬一藥物研發失敗,或者市場表現不佳,中國藥企可能血本無歸。
更重要的是,這些授權交易的價格,往往遠低於國際市場的平均水平。一些中國創新藥,甚至以“一折”的價格賤賣給了海外藥企。這種情況,讓人不禁要問:中國創新藥的價值,真的被低估了嗎?
或許,這些中國藥企也是迫不得已。它們缺乏資金,缺乏海外市場的經驗,只能選擇將藥物授權出去,換取短期的資金支持。但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長期來看,會損害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發展。
定價權在哪裡?中國藥企的悲哀!
中國創新藥“賤賣”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國藥企在國際市場上的弱勢地位。它們缺乏品牌影響力,缺乏渠道資源,缺乏與國際藥企談判的籌碼。因此,在授權交易中,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接受對方開出的條件。
這種情況,讓人感到悲哀。中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發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藥物,卻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應有的回報。定價權掌握在別人手中,中國藥企只能任人宰割。
要改變這種局面,中國藥企需要提升自身的實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拓展海外市場。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大對創新藥產業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讓中國創新藥真正走向世界,而不是被“賤賣”到國外。
科創板上市:助力?還是壓力?
資金支持?股東套現?
科創板上市,對於科技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上市可以融到大量的資金,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上市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企業需要面對投資者的監督,需要對股價負責。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後,往往會出現股東套現的現象,這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科創板上市,確實可以讓企業融到更多的資金。但這些資金是否能真正用於技術研發和創新,還存在疑問。很多企業在上市之後,並沒有將資金投入到主營業務上,而是用於購買房產、理財產品等。這種情況,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金,也偏離了科創板成立的初衷。
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企業在上市之後,股東就開始大規模套現。這些股東往往是企業的創始人、高管等,他們對企業的未來發展缺乏信心,只想趁著股價高的時候,撈一筆就走。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所以,科創板上市,對於科技企業來說,既是助力,也是壓力。企業需要謹慎使用融到的資金,專注於技術研發和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防止股東過度套現,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AI、機器人...燒錢的無底洞?
科創板上的很多企業,都涉及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領域。這些領域的研發投入非常高,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同時,這些領域的商業化前景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於科創板上的企業來說,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AI、機器人等技術的研發,需要長期投入,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果。很多科創板企業,雖然在這些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至今沒有研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這種情況,讓投資者感到擔憂,也對企業的估值產生了影響。
更重要的是,AI、機器人等技術的商業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即使企業研發出了優秀的產品,也可能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因為這些產品可能不符合市場需求,或者價格過高,或者競爭太激烈。這種情況,會讓企業血本無歸。
所以,對於科創板上的企業來說,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就像一個燒錢的無底洞。企業需要謹慎評估風險,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海南跨境資管:開放的步伐?還是風險的擴散?
便利匯兌?熱錢湧入?
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資產管理試點,看似是為了便利境外投資者的資金進出,提供更自由的匯兌環境。但事情總有兩面性,便利匯兌的同時,也可能引來大量「熱錢」湧入,攪亂金融市場,甚至衝擊實體經濟。
所謂「熱錢」,指的是那些短期投機的資金,它們追求的是快速獲利,對經濟發展沒有長期的貢獻。這些熱錢可能會湧入房地產市場,推高房價;可能會炒作股市,製造泡沫;甚至可能會攻擊人民幣匯率,引發金融危機。
更重要的是,這些熱錢的流動性極強,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市場形勢發生變化,它們就會迅速撤離,留下一個爛攤子。對於海南這樣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來說,承受熱錢衝擊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因此,在便利匯兌的同時,更要加強對熱錢的監管,防止它們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要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現異常資金流動;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審核,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跨境資產管理進行洗錢等活動;要建立穩定的匯率形成機制,防止人民幣匯率受到過度干擾。
風險監管?亡羊補牢?
跨境資產管理,本身就伴隨著諸多風險,例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等。對於海南來說,加強風險監管,至關重要。但問題是,海南的金融監管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跨境資產管理的發展速度?
目前,海南的金融監管體系還不完善,監管人員的經驗也相對不足。如果監管不到位,很容易讓一些不法分子鑽空子,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等到問題爆發出來,再亡羊補牢,就為時已晚。
更令人擔憂的是,跨境資產管理涉及多個部門,例如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等。如果各部門之間協調不力,監管就會出現漏洞。不法分子可以利用這些漏洞,逃避監管,最終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所以,海南要發展跨境資產管理,首先要加強風險監管。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才能有效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外資搶灘港股IPO:抄底?還是接盤?
基石投資者:穩賺不賠的生意?
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熱鬧滾滾,外資基石投資者頻頻現身。申萬宏源的研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IPO項目中,基石投資者的投資金額占比高達45.2%,其中外資占比更是高達59.3%。這些外資基石投資者,真的是來「抄底」的嗎?還是只是來「接盤」的?
所謂基石投資者,就是在公司上市前,提前認購一定數量股份的機構投資者。他們通常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股份,而且還可以獲得一定的保薦費。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但實際上,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首先,基石投資者的股份通常有一定的禁售期。如果在禁售期內,港股市場表現不佳,他們也可能面臨虧損。其次,基石投資者的參與,可能會讓其他投資者產生誤判,以為這家公司很有投資價值,從而盲目跟風。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可能並沒有那麼好。
更重要的是,有些基石投資者,可能與上市公司存在利益輸送關係。他們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股份,然後在二級市場上高價賣出,從中獲利。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其他投資者的利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禁售期:畫餅充飢?
基石投資者的股份,通常有一定的禁售期,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禁售期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股價,防止股價在上市初期大幅波動。但實際上,禁售期也可能成為一種「畫餅充飢」的手段。
在禁售期內,基石投資者無法賣出股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股價波動。如果股價下跌,他們也無能為力。這種情況,會讓他們感到焦慮,甚至後悔。
更重要的是,禁售期結束後,基石投資者可能會集中拋售股份,導致股價暴跌。這種情況,對其他投資者來說,是災難性的。他們可能會因為股價暴跌而血本無歸。
所以,對於港股IPO市場來說,外資基石投資者的參與,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加強監管,防止他們從事違法違規活動,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要完善市場機制,提高市場的透明度,讓投資者能夠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LPR不變:穩健?還是保守?
7天期逆回購利率:新的定價錨?
7月21日,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毫無懸念地「按兵不動」,連續第二個月維持不變。央行的解釋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市場的解讀卻是:央行可能在觀望,不敢輕舉妄動。
現在,7天期逆回購利率被視為LPR新的「定價錨」,也就是說,LPR的變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7天期逆回購利率的變動。但問題是,7天期逆回購利率本身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通膨壓力、經濟增長、國際形勢等等。如果這些因素發生變化,7天期逆回購利率也會隨之調整,LPR也會跟著波動。這種情況,讓LPR的穩定性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LPR的調整,並不能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銀行在放貸時,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和風險偏好,對LPR進行調整。如果銀行的經營情況不好,或者風險偏好較高,即使LPR下降,它們也可能不會降低貸款利率。
所以,指望LPR來刺激經濟,效果可能有限。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銀行的壟斷,引入更多的競爭者,讓貸款利率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係。
年內仍有下調空間?誰信啊!
儘管LPR目前維持不變,但很多專家都預測,年內仍有下調空間。他們的理由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需要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支持。但這種預測,可信度有多高呢?
首先,中國的通膨壓力依然存在。如果央行大幅降低LPR,可能會引發通膨,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其次,人民幣匯率也面臨貶值壓力。如果央行大幅降低LPR,可能會加速人民幣貶值,引發資本外流。再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依然存在風險。如果央行大幅降低LPR,可能會刺激房地產市場,加劇泡沫。
所以,央行在調整LPR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看經濟增長。在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下,央行大幅降低LPR的可能性不大。那些預測年內仍有下調空間的專家,很可能只是在忽悠投資者。
總之,LPR不變,反映的是央行的謹慎態度。指望LPR來刺激經濟,效果可能有限。年內是否還有下調空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應該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專家的預測。
兩融餘額高企:槓桿上的狂歡?還是崩盤的前兆?
1.9萬億元:誰在豪賭?
近期,A股市場回暖,融資融券(以下簡稱「兩融」)餘額也水漲船高,突破1.9萬億元大關。這數字看著挺唬人,但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這些融資客,究竟是看到了機會,還是正在豪賭?
所謂兩融,就是投資者向券商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這種操作方式可以放大收益,但同時也會放大虧損。如果判斷失誤,不僅會賠光本金,還可能欠下一屁股債。
- 9萬億元的兩融餘額,意味著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槓桿資金。這些資金就像懸在投資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一旦市場出現調整,融資客就會被迫平倉,導致股價暴跌,引發連鎖反應。
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融資客都是散戶,他們缺乏專業知識,也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很容易被市場情緒左右,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些散戶,往往成為了主力資金收割的對象。
所以,看到兩融餘額高企,別以為是好事。這很可能意味著,市場的風險正在積累。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控制倉位,避免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通信設備、軟體開發、證券:融資客的最愛?
從融資資金的偏好來看,7月份以來(截至7月18日),通信設備、軟體開發、證券等行業成為了融資客的最愛。這些行業的股票,真的值得融資買入嗎?
通信設備行業,受到5G建設的推動,前景看似光明。但實際上,這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有限。而且,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也存在不確定性。
軟體開發行業,受到數位轉型的推動,需求旺盛。但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競爭者眾多。而且,很多軟體公司的盈利模式還不清晰,估值偏高。
證券行業,受到股市回暖的推動,業績改善。但這個行業的業績與股市行情密切相關,具有週期性。一旦股市下跌,證券公司的業績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這些行業的股票,並非穩賺不賠的標的。融資客如果盲目追捧,很可能被套牢。更明智的做法是,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評估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LPR按兵不動:央行的兩難?
多重目標:穩增長、防風險、控通膨?
7月份的LPR利率再度維持不變,表面上是為了維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但實際上反映了央行在多重目標之間左右為難的困境。穩增長、防風險、控通膨,這三個目標就像三座大山,壓得央行喘不過氣。
穩增長,意味著要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但過低的利率,可能會引發資產泡沫,加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防風險,意味著要收緊貨幣政策,防止資金過度流入高風險領域。但過緊的貨幣政策,可能會抑制經濟增長,導致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控通膨,意味著要提高利率,抑制物價上漲。但過高的利率,可能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打擊生產積極性。
所以,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權衡各種因素,找到一個平衡點。但這個平衡點在哪裡?誰也不知道。央行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這種情況,讓市場感到迷茫,也讓企業難以做出長期的規劃。
市場化利率形成傳導機制:說得比唱得好聽?
央行一直強調要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讓利率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但實際上,這種機制的運行效果並不理想。銀行在貸款定價時,往往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實體經濟的需求。即使央行降低了LPR,銀行也可能不會降低貸款利率,或者只會小幅降低。這種情況,讓央行的貨幣政策難以有效地傳導到實體經濟。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諸多扭曲,例如隱性擔保、剛性兌付等等。這些扭曲,導致市場信號失真,讓利率難以真正反映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央行努力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也難以取得顯著成效。
所以,所謂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更多的是一種理想狀態。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改革,消除市場扭曲,打破利益藩籬,才能讓利率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
QDII調倉:避險?還是逐利?
港股創新藥:鹹魚翻身?
公募基金二季報陸續披露,QDII基金的調倉動向也浮出水面。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不少醫藥主題QDII基金開始增配港股,同時減倉美股。難道港股的創新藥板塊要鹹魚翻身了?還是基金經理們在玩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港股市場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表現低迷,估值也相對較低。一些基金經理認為,港股的創新藥板塊已經跌到了底部,具有投資價值。但這種判斷,是否正確?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港股市場的流動性較差,交易不活躍。如果大量資金湧入,可能會推高股價,形成泡沫。一旦市場情緒反轉,股價很可能暴跌,讓投資者措手不及。其次,港股的創新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研發能力也相對較弱。它們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是一個未知數。再次,港股市場的監管環境相對寬鬆,存在一些不規範的行為。投資者需要警惕風險,謹慎選擇投資標的。
所以,增配港股創新藥,既有機會,也有風險。基金經理們需要審慎評估,做出明智的決策。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更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風。
均衡配置:四面出擊?
除了增配港股,一些QDII基金還採取了「均衡配置」的策略,同步增配港股、A股和美股。這種做法,看似穩健,但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無奈之舉。在市場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們可能難以判斷哪個市場更有投資價值,只能選擇分散投資,降低風險。
但均衡配置,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均衡配置會降低投資的集中度,可能難以獲得超額收益。其次,均衡配置需要對多個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增加了基金經理的工作量。再次,均衡配置可能會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投資效率。
所以,均衡配置並非萬能之策。基金經理們需要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配置比例,才能實現最佳的投資效果。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也要了解基金的投資策略,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外賣暗戰:誰在燒錢?誰在流血?
餐飲協會喊停:保護費?
外賣平台燒錢大戰還沒停歇,這邊廂,餐飲協會就跳出來喊「停」了。這背後的原因,恐怕不單純是為了保護商家利益,更像是要收取一筆「保護費」。
外賣平台為了搶佔市場,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活動,補貼消費者,也讓商家讓利。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刺激消費,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商家的利益。商家為了迎合平台的促銷活動,不得不降低菜品價格,壓縮利潤空間。有些商家甚至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不得不向平台支付高額的「推廣費」。
餐飲協會此時出面喊停,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商家的權益,防止平台惡性競爭。但實際上,他們更想從中分一杯羹。他們可能會要求平台提高佣金,或者要求商家向協會繳納會員費。這種做法,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他們為外賣買單。
更重要的是,餐飲協會的喊停,可能會阻礙市場的發展。外賣平台的競爭,可以促進服務創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限制平台的競爭,消費者可能就無法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更便捷的服務。
商家呼籲回歸線下:醒悟?
在外賣平台燒錢大戰中,一些商家開始呼籲回歸線下,重新重視實體店的經營。這種做法,或許是一種「醒悟」。
外賣平台雖然可以帶來流量,但也會讓商家失去自主權。商家需要依賴平台,才能獲得客戶。一旦平台調整政策,商家的利益就會受到影響。而且,外賣平台會抽取高額的佣金,壓縮商家的利潤空間。
實體店則不同,商家可以自主經營,掌握客戶資源。他們可以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吸引顧客,建立口碑。而且,實體店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消費體驗,例如用餐環境、服務態度等等。這些都是外賣平台無法提供的。
所以,回歸線下,或許是商家重新找回競爭優勢的一種方式。但同時,商家也需要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提高線上線下的整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電池熱管理:安全?還是噱頭?
新國標升級:更嚴格?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事故頻發,電池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為了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新的國家標準也隨之升級,對電池熱管理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些「更嚴格」的要求,真的能保證電池的安全嗎?還是只是廠商用來宣傳的「噱頭」?
新的國家標準,確實對電池的熱失控、熱蔓延等方面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例如,要求電池在發生熱失控時,不能引發火災或爆炸;要求電池在發生熱蔓延時,能夠及時切斷電源,防止事故擴大。但這些要求,能否真正落實,還存在疑問。
首先,電池的安全性,不僅取決於熱管理系統,還取決於電池本身的設計和製造工藝。如果電池本身存在缺陷,即使熱管理系統再好,也難以防止事故發生。其次,熱管理系統的性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環境溫度、使用習慣等等。在極端情況下,熱管理系統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導致事故發生。再次,一些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偷工減料,使用劣質的熱管理系統。這種情況,會讓電池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所以,新的國家標準升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但並不能完全杜絕事故發生。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不能只看熱管理系統的宣傳,更要關注電池的整體品質。
設計是主因:甩鍋?
有新能源汽車高管表示,電池熱管理系統的設計階段至關重要,是影響安全的主因。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甩鍋」行為。
如果電池的安全性完全取決於熱管理系統的設計,那麼電池本身的品質就不重要了嗎?顯然不是。電池的材料、結構、製造工藝等等,都會影響其安全性。如果電池本身存在缺陷,即使熱管理系統設計再好,也難以彌補。
更重要的是,熱管理系統的設計,需要大量的實驗和驗證。如果廠商缺乏經驗,或者為了趕進度,縮短測試時間,就可能導致設計缺陷。這種情況,會讓電池的安全隱患更大。
所以,把電池安全問題完全歸咎於熱管理系統的設計,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廠商應該從電池的整體設計、製造、測試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好房子」:噱頭?還是良心?
首批經驗做法:樣板戲?
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好房子”建設經驗做法(第一批)》,涵蓋了出台推動政策、加強技術支撐、打造示範樣板、強化科技賦能、優化物業服務和健全產業體系等6方面內容。 這些所謂的「經驗做法」,真的能讓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嗎?還是只是政府部門在唱一齣「樣板戲」?
這些「經驗做法」,很多都停留在紙面上,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例如,「加強技術支撐」,具體要怎麼加強?「強化科技賦能」,具體要怎麼賦能?這些都沒有明確的規定,讓地方政府無從下手。
更重要的是,這些「經驗做法」,往往忽略了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更多考慮的是美觀、環保等因素,而忽略了老百姓對價格、戶型、交通等方面的需求。這種情況,會讓老百姓對「好房子」並不買賬。
所以,這些所謂的「經驗做法」,更多的是一種宣傳。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政府在住房建設方面的努力,而不是真正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
北京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北京市印發了“好房子”規劃管理相關技術要點,試圖通過底層架空、配建公共空間、增設風雨連廊等方式,補充公共服務功能,營造多樣化生活場景。但這種做法,真的能讓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嗎?恐怕很難。
首先,底層架空,可能會增加建設成本,導致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最終還是要由老百姓來承擔。其次,配建公共空間,可能會減少住宅面積,降低居住舒適度。再次,增設風雨連廊,可能會影響建築美觀,破壞城市景觀。
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例如交通擁堵、醫療資源緊張、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住上了“好房子”,老百姓也難以感到幸福。
所以,北京市的做法,很可能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表面上是在響應政府的號召,建設“好房子”,實際上卻在變相提高房價,損害老百姓的利益。
城市軌道交通:里程第一?然後呢?
1.1萬公里:世界第一?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營運里程突破1.1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一!官方媒體一片歡騰,彷彿中國的城市交通已經無可挑剔。但數據背後,隱藏著多少問題?里程第一,然後呢?
首先,1.1萬公里的里程,主要集中在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廣大三四線城市,甚至還沒有地鐵,或者只有寥寥幾條線路。這種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讓人感到擔憂。
其次,很多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過於追求速度,忽略了品質。有些線路設計不合理,換乘不方便,導致客流量不高。有些線路施工粗糙,安全隱患較多,讓人提心吊膽。
更重要的是,軌道交通的運營成本很高,需要政府大量的補貼。如果政府財力不足,軌道交通的運營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停運的情況。
所以,里程第一,並不代表一切。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軌道交通的服務質量,提升運營效率,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十四五提前完成:大躍進?
交通運輸部宣布,“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城市軌道交通營運里程等6項指標已於2024年提前完成。這個消息,聽起來令人振奮。但仔細想想,卻有點像「大躍進」。
“十四五”規劃,原本就是一個比較寬鬆的目標。提前完成,並不代表中國的城市交通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可能只是因為目標定得太低了。
更重要的是,提前完成目標,可能會讓政府部門產生鬆懈情緒,放慢發展速度。這種情況,會對中國城市交通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提前完成目標,並不值得過度 celebration。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繼續努力,才能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支持實體經濟:一增一減?障眼法?
金融數據:粉飾太平?
最近公布的上半年金融數據,呈現出「一增一減」的特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而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則有所下降。官方媒體紛紛宣稱,這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但仔細分析這些數據,卻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粉飾太平」的成分。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人民幣貸款的增長,並不一定代表資金真正流入了實體經濟。這些資金可能只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或者流入了房地產市場,或者被用於償還債務,並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更重要的是,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下降,並不一定代表企業的融資難題得到了解決。很多中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著融資困難、融資貴的問題。即使融資成本有所下降,它們也可能無法獲得貸款。
所以,這些金融數據,只能反映一部分的事實,不能完全代表實體經濟的真實狀況。要判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否加大,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不能只看這些表面上的數字。
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真的下降了嗎?
官方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有所下降。但這個數據,真的可信嗎?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
首先,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是一個平均數,它無法反映不同企業的融資成本差異。大型企業,往往可以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款,而中小微企業,則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這種情況,會掩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其次,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計算方法比較複雜,容易受到人為干預。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為了完成任務,對數據進行調整,使其看起來更好看。
更重要的是,即使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真的下降了,企業也可能感受不到。因為除了利息之外,企業還需要支付各種各樣的手續費、擔保費、評估費等等。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會超過利息支出,讓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對於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的下降,要保持謹慎態度,不能盲目樂觀。要關注企業的實際感受,才能了解融資環境的真實情況。
歐盟反制美國:以拖待變?自欺欺人?
強硬?軟弱?
面對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步步緊逼,歐盟的態度總是顯得模稜兩可,時而強硬表態要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利益;時而又軟弱地表示談判才是優先選項。這種看似「以拖待變」的策略,究竟是聰明之舉,還是自欺欺人?
歐盟的反制,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他們可能會威脅要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但卻遲遲不肯真正下手。因為歐盟的經濟對美國的依賴度很高,一旦與美國爆發貿易戰,歐盟自身也會受到重創。
但另一方面,如果歐盟對美國的關稅霸凌一味退讓,就會助長美國的氣焰,讓其更加肆無忌憚。這種情況,對歐盟的長遠利益來說,也是不利的。
因此,歐盟的態度,就像一個在鋼索上行走的雜技演員,既要保持平衡,又要防止墜落。但這種平衡,又能維持多久呢?
霸凌:無可避免?
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歐盟真的無計可施嗎?還是說,被美國「霸凌」,是歐盟無法避免的宿命?
歐盟之所以難以對美國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除了經濟上的顧慮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歐盟內部成員國眾多,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難以形成統一的立場。一些國家可能更傾向於與美國合作,而另一些國家則更傾向於與美國對抗。這種內部分歧,削弱了歐盟的整體力量。
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歐盟與美國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
但是,一味地忍讓,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團結一致,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擺脫被美國「霸凌」的命運。否則,歐盟只能永遠在美國的陰影下生存。
「兩重」建設:新基建?大水漫灌?
8000億:花在哪裡?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兩重」建設,也就是重大水利工程和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據說,今年8000億元的「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經全部下達完畢,共支持1459個項目。但問題是,這8000億元,究竟要花在哪裡?
重大水利工程,包括水庫、堤壩、引水渠等等。這些工程,對於保障供水安全、防洪減災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它們也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水庫建設可能會淹沒土地,破壞植被,改變河流的流向。因此,在建設重大水利工程時,需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包括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氣管道、電力電纜等等。這些設施,對於保障城市運行、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地下管網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施工難度大、成本高昂、容易出現安全事故等等。因此,在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時,需要精心規劃,嚴格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8000億元的投資,規模巨大,影響深遠。如果使用得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監管,確保資金用於最需要的項目,取得最大的效益。
上下游產業鏈:誰受益?
「兩重」建設的推進,無疑會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到中游的工程施工,再到下游的設備製造,都會受益。但問題是,誰能真正從中獲利?
大型企業,往往具有資金、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更容易獲得政府的項目。它們可以通過參與「兩重」建設,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而中小企業,則往往處於劣勢地位,難以與大型企業競爭。它們只能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或者淪為廉價勞動力。
更重要的是,有些企業可能會利用「兩重」建設的機會,進行權錢交易,謀取不正當利益。例如,它們可能會通過賄賂官員,獲得項目,或者通過偷工減料,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其他企業的利益,也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因此,在「兩重」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監管,防止權錢交易,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黔驢技窮?
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能穩住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強調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上半年經濟數據看似平穩,但下行壓力依舊不容忽視。於是,下半年財政政策繼續「靠前發力」,試圖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但問題是,這些目標真的能穩住嗎?還是只是在飲鴆止渴?
穩就業,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經營困難,裁員壓力巨大。政府可以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這只能緩解一時之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
穩企業,需要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降低企業的成本。但中國的營商環境,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行政審批繁瑣、市場壟斷嚴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企業的活力就難以釋放。
穩市場,需要提振投資者信心,防止股市、房市等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但中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諸多風險,例如債務風險、信用風險、匯率風險等等。這些風險隨時可能爆發,引發市場恐慌。
穩預期,需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讓企業和個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但中國的政策,常常朝令夕改,缺乏穩定性。這種情況,會讓企業和個人感到無所適從,難以做出長期的規劃。
所以,要穩住就業、企業、市場、預期,並非易事。需要政府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實現目標。
促消費、擴投資:錢從哪裡來?
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促消費和擴投資兩個方面。但問題是,錢從哪裡來?政府的財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度地投入資金。
促消費,需要刺激居民的消費意願。但中國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儲蓄率卻很高。很多人不敢花錢,是因為他們擔心未來的生活,例如醫療、教育、養老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政府發放消費券,也難以真正刺激消費。
擴投資,需要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等領域。但中國的投資回報率正在下降,投資風險卻在上升。很多人不願意投資,是因為他們擔心投資回報無法覆蓋風險。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政府推出更多的投資項目,也難以吸引資金。
所以,要促消費、擴投資,需要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地投入資金,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造成資源浪費。政府需要更加精準地發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