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森科技股價下跌:一場意料之中的鬧劇?
上市蜜月期已過:股價跌落神壇
話說這科森科技,當年(2017年2月9日)風風光光在上交所主板敲鐘上市,簡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發行價18.85元/股,聽著就讓人覺得前途一片光明,好像買了就能躺著數錢。結果呢?如今(截至某日收盤)股價只剩8.37元,跌幅3.01%。嘖嘖,這劇情反轉得比八點檔連續劇還精彩!
想當年,科森科技上市的時候,靠著「精密金屬結構件」這幾個字,硬是把自己包裝成了高科技企業。但明眼人都知道,所謂的「精密」,到底有多「精」,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現在看來,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神話終究會破滅,股價跌落神壇,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說白了,這股市啊,就是個講故事的地方。故事講得好,豬都能飛上天。但故事終歸是故事,總有被戳破的一天。科森科技的股價下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炒概念可以,但不能當飯吃。腳踏實地搞研發,才是王道啊!不然,遲早要被市場淘汰。
募資狂想曲:圈錢遊戲還是產業升級?
超募背後的真相:計畫趕不上變化?
科森科技當年IPO,原本計畫募資1.2億元人民幣,結果呢?硬是超募到了9.15864億元!足足多了7.95864億元!這就像去菜市場買菜,本來只想買兩根黃瓜,結果老闆硬塞給你一卡車白菜,還跟你說:「吃不完可以醃鹹菜!」
問題是,科森科技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招股說明書上寫著,這些錢要用來搞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研發中心建設、高精密電子產品金屬件生產線技改,還要補充流動資金。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仔細想想,這些項目真的非要這麼多錢才能搞定嗎?
我個人覺得,這超募背後,恐怕另有隱情。或許是公司對未來的發展過於樂觀,也或許是承銷商為了多賺點承銷費,故意把盤子做大。總之,這超募的錢,就像燙手的山芋,拿在手裡,是福是禍,還真不好說。
海通證券的「功勞」:保薦費賺飽飽
說到科森科技的上市,不得不提一下海通證券(現在改名叫國泰海通證券了)。作為科森科技的保薦人(主承銷商),海通證券可謂是功不可沒。當然,這「功」是誰的功,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科森科技IPO的發行費用高達7690.33萬元,其中承銷和保薦費用就佔了5956.60萬元!嘖嘖,這簡直是躺著賺錢啊!難怪現在券商都喜歡搶著做IPO,這錢來得也太容易了吧!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說所有的券商都是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但不得不承認,在IPO這個遊戲裡,券商的利益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往往是捆綁在一起的。為了讓公司成功上市,券商可能會盡一切努力,甚至不惜誇大公司的價值。而最終為此買單的,往往是我們這些小股民。
可轉債的誘惑:股民的糖衣毒藥?
6.1億的豪賭:科森科技的底氣何在?
科森科技在2018年又發行了可轉換公司債,一舉募了6.1億人民幣。這可轉債聽起來很美妙,既能收利息,又能轉換成股票,簡直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利器。但實際上呢?很多時候,它更像是股民的糖衣毒藥。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可轉債的轉換價格往往比當前的股價要高,如果公司股價一直上不去,那這可轉債就只能當債券收利息了。而這點利息,往往還跑不贏通貨膨脹。更重要的是,如果大量的可轉債都轉換成了股票,那就會稀釋原股東的權益,導致股價下跌。
科森科技發行這麼多可轉債,到底是真的看好自己的發展前景,還是另有盤算?這6.1億元,又能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效益?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普通股民來說,可轉債這種東西,還是敬而遠之比較好。畢竟,這股市的水太深,一不小心,就會被淹死。
非公開發行:割韭菜的新姿勢?
5億的「補血」:能撐多久?
到了2021年,科森科技又玩了一招「非公開發行」,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了5億多元人民幣。這「非公開發行」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說白了,就是向少數人定向增發股票,通常這些人都是跟公司關係密切的機構或個人。而這種方式,往往會損害小股民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非公開發行的價格通常比市場價要低,這就相當於把一部分利潤直接讓給了那些參與非公開發行的人。而小股民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被稀釋,股價下跌。
科森科技這次非公開發行,美其名曰是為了「補血」,但這5億元,真的能讓公司起死回生嗎?還是只是飲鴆止渴,拖延時間?這恐怕很難說。畢竟,如果公司自身沒有造血能力,光靠外部輸血,是撐不了多久的。
中信建投的進帳:穩賺不賠的生意
這次非公開發行,中信建投證券又撈了一筆。作為主承銷商,他們收取了501.3萬元的承銷保薦費用。嘖嘖,這簡直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啊!不管科森科技的股價是漲是跌,中信建投都能旱涝保收,穩穩地賺一筆。
這也難怪,券商都喜歡搶著做承銷業務,因為這錢實在是太好賺了。只要把公司成功地推銷出去,就能拿到豐厚的承銷費,至於這家公司未來發展如何,股價是漲是跌,他們才懶得管呢!
所以,我個人覺得,對於小股民來說,還是要擦亮眼睛,不要輕易相信券商的推薦。畢竟,他們只是想賺你的錢,才不會真的關心你的利益。
累計募資21億:錢都花哪去了?
精密金屬結構件:高科技還是舊瓶裝新酒?
科森科技IPO、發行可轉債、非公開發行,三次下來,總共募了21億多元人民幣。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問題是,這些錢都花哪去了呢?
根據公司公告,這些錢主要用在了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研發中心建設、高精密電子產品金屬件生產線技改等項目上。但這些項目,真的值這麼多錢嗎?
所謂的「精密金屬結構件」,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把一些普通的金屬零件做得更精細一些而已。這就像把饅頭做得更精緻一些,但它終究還是饅頭,變不成山珍海味。科森科技的「精密金屬結構件」,到底有多大的技術含量,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研發中心:燒錢的無底洞?
除了精密金屬結構件製造,科森科技還把一部分錢投到了研發中心建設上。研發中心聽起來好像是個好東西,能提升公司的技術實力,增強公司的競爭力。但實際上,研發中心也可能是個燒錢的無底洞。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研發投入是一個長期而高風險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而且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如果研發方向錯誤,或者研發效率低下,那這些投入就會打水漂。
科森科技的研發中心,到底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有沒有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這些問題,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回答。但從公司目前的股價表現來看,恐怕情況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