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醫生」闖關深交所:這場豪賭,值不值得?
最近,北京植物醫生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植物醫生」)遞交了招股書,目標是登上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場。這次IPO,他們計畫募集9.98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擴張行銷管道、提升品牌形象,以及建設總部和研發中心。但問題來了,這家公司的「成色」到底如何?這次的豪賭,勝算又有多少呢?
募資近十億,卻不擴產?葫蘆裡賣什麼藥?
這點相當耐人尋味!植物醫生這次募資的項目,竟然沒有一個是關於擴大生產規模的。根據他們自己披露的資訊,無論是行銷管道建設、生產基地技術改造,還是資訊化系統升級,通通都「無需環評」。這讓人不禁要問:錢都花到哪裡去了?難道是打算把錢都砸在廣告上,用行銷來掩蓋其他問題嗎?
植物醫生對此的解釋是,他們的「行銷管道及品牌建設項目」和「總部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不屬於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所以不需要走那些繁瑣的備案手續。而「資訊化系統升級建設項目」則乾脆被劃分到「未作規定」的類別,連環評都不用做。至於「生產基地技術改造項目」,更是被一句「不屬於規定項目類別」給輕鬆帶過。總之,一切都顯得那麼「合規」,但又讓人覺得哪裡怪怪的。
神奇的「北植科技」,包攬所有核心項目?
招股書裡多次提到一個名為「北植科技」的公司,而且幾乎所有的募資項目都由這家公司來實施。行銷管道建設、總部及研發中心建設、資訊化系統升級… 這些核心項目,全都跟「北植科技」脫不了關係。根據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植物醫生的全資子公司。但問題是,為什麼這麼多重要的項目都要交給子公司來做?這背後是否存在什麼利益輸送,或是其他的考量呢?這實在是讓人不得不產生聯想。
一場精心策劃的股權上翻,解勇才是幕後大Boss?
如果你以為植物醫生只是一家單純的化妝品公司,那就太天真了!這次的招股書,其實揭露了一場精心策劃的股權遊戲。為了順利上市,他們進行了一次「股權上翻」,而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個人:解勇,植物醫生的實際控制人。
上市主體幾經更迭,背後真相令人玩味
植物醫生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最初,他們選定的上市主體是「北植科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家包攬所有核心項目的子公司。甚至還想把公司名稱改成帶有「植物醫生」字樣的,可惜被北京市工商部門給否決了。於是,他們又轉而選擇了另一家公司(也就是現在的「植物醫生」)作為上市主體,並進行了一系列的股權轉讓。這種頻繁更換上市主體的行為,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難道是為了規避某些風險,或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資本運作?
植物醫生對此的解釋是,這次股權上翻只是為了「調整上市主體及股權架構」,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沒有產生重大影響。但這種說法,實在是難以讓人信服。畢竟,上市是一件大事,選擇哪個主體、如何進行股權安排,都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估值、控制權,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果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簡單,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
罰款不斷的「植物醫生」,品牌光環還能撐多久?
除了股權問題,植物醫生的經營狀況也令人擔憂。招股書顯示,「北植科技」曾在2022年被罰款3萬元。此外,他們旗下的多家分公司,也都曾因各種違規行為受到處罰。雖然這些罰款金額不大,但卻反映出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個標榜「高山植物護膚」的品牌,卻頻頻爆出違規事件,這無疑會損害消費者的信任,對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更何況現在化妝品市場競爭激烈,如果品質和口碑都無法保證,植物醫生的品牌光環還能撐多久呢?
解勇夫婦的財富密碼:上市前夕的巨額分紅
在準備上市的關鍵時刻,植物醫生竟然大手筆分紅!他們計畫以2024年12月31日的總股本為基礎,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0元,合計8000萬元。而作為控股股東,解勇夫婦將從中分得超過6000萬元!這種在上市前夕進行巨額分紅的行為,實在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難道他們是覺得上市之後,賺錢更容易了,所以現在先撈一筆再說?這種做法,不僅有損其他股東的利益,也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畢竟,一家急於套現的公司,又怎麼能讓人相信它有長遠發展的決心呢?
營收增長停滯,明星產品也失靈?植物醫生的隱憂
如果光看招股書上的數字,你可能會覺得植物醫生還不錯。營收在增長,利潤也在提升。但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營收增長幾乎停滯,明星產品的銷售額也在下滑。這些跡象,都顯示出植物醫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增長乏力:營收與利潤的背離
從2022年到2024年,植物醫生的營收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複合增長率只有0.9%。這種增長速度,簡直可以用「龜速」來形容。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的利潤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營收增速。這意味著什麼?很可能他們是通過降低成本、減少研發投入等方式來提升利潤,而不是靠真正的業務增長。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長遠來看,肯定會對公司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產品結構失衡:明星光環下的陰影
植物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水乳膏霜和精華及精華油。其中,水乳膏霜的銷售額還算穩定增長,但精華及精華油的銷售額卻在2024年出現了下滑。更糟糕的是,面膜、彩妝、身體護理等其他產品的收入,也在連續兩年下降。這種產品結構失衡的局面,對一家化妝品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憂。如果明星產品失靈,其他產品又無法接棒,植物醫生的未來將會非常黯淡。
代工模式的潛在風險:品質與成本的雙重考驗
植物醫生主要採用自主生產、OEM和ODM相結合的生產模式。雖然他們有一個全資子公司負責自主生產,但大部分產品還是依靠代工生產。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同時也存在很大的風險。一旦代工廠出現品質問題,或者無法按時交貨,就會直接影響到植物醫生的產品品質和供應鏈穩定。更何況,現在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植物醫生無法保證產品的品質,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此外,對代工廠的過度依賴,也會削弱植物醫生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使其在成本控制方面處於不利地位。總之,代工模式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用不好則會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