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鷺嶼:一場乳業的華麗冒險?
誰的第二次呼吸?奶業D20峰會的弦外之音
廈門,這座以溫柔海風和精緻小吃聞名的城市,七月中旬迎來了一群不那麼「小清新」的訪客——來自中國乃至全球的乳業巨頭。第十六屆奶業大會、奶業20強(D20)論壇暨2025中國奶業展覽會,選址於此,表面上是行業的一次例行聚會,實則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想在這場盛會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蒙牛集團,作為本次大會的贊助商,高調參與了各項活動。說實話,這種行業大會,贊助商的角色往往比台上那些正襟危坐的專家學者更引人注目。畢竟,真金白銀砸下去,可不是為了單純的「支持」,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商業考量。而這次,蒙牛似乎想藉著「領軍企業」的身份,向外界傳達一個訊息:中國奶業,要變天了!或者更精確地說,要換一種「呼吸」方式了。但問題是,誰的呼吸?又將如何換?
所謂「第二次呼吸」,聽起來很玄乎,彷彿奶業經歷了一場生死浩劫,如今要涅槃重生。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行業焦慮的體現。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後,中國奶業正面臨著增長瓶頸、成本上升、消費者需求轉變等多重挑戰。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進入了「深水區」。
所以,這次廈門峰會,与其說是經驗分享,不如說是各家企業在尋找新的生存之道。蒙牛的積極參與,無疑是想在這個變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能否如願以償,恐怕還要看其後續的具體行動。畢竟,口號喊得再響亮,最終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來說話。而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永遠是:奶好不好喝?安不安全?貴不貴?
蒙牛的野望:從「中國芯」到AI煉金術?
李鵬程的豪語:一場關乎生存的創新突圍
蒙牛乳業黨委副書記、高級執行總裁李鵬程在研討會上的一番高談闊論,簡直把整個奶業的未來都給規劃好了。什麼「打造奶業的中國芯片」、「牛奶吃乾榨淨」、「向AI要未來」、「綠色轉型」,每一個詞都擲地有聲,彷彿蒙牛已經掌握了通往奶業烏托邦的密碼。
但說實話,這些口號聽起來總覺得有點「用力過猛」。所謂的「中國芯片」,指的是要解決上游的「卡脖子」問題,擺脫對國外苜蓿品種的依賴。這當然是好事,但培育新品種哪有那麼容易?就算蒙牛真的培育出了幾個新品種,就能徹底解決中國奶業的種源問題嗎?恐怕沒那麼簡單。
至於「牛奶吃乾榨淨」,更是讓人覺得有點「貪得無厭」。難道蒙牛要把牛奶裡面的每一滴營養都提取出來,變成各種高附加值的產品?這當然能提高利潤,但消費者真的需要這麼多「精細化深加工」的產品嗎?會不會反而失去了牛奶最原始的風味和營養?
最讓人感到「腦洞大開」的,還是「向AI要未來」。蒙牛難道是想把AI技術應用到擠奶、運輸、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這當然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會不會讓奶牛變成冷冰冰的生產機器?會不會讓消費者喝到的牛奶也失去了人情味?
當然,綠色轉型是個大方向,沒什麼好質疑的。但把200多平方公里沙漠變成綠洲,這真的是蒙牛一家企業的功勞嗎?背後有沒有政府的支持?有沒有其他企業的參與?這些恐怕都不能簡單地歸功於蒙牛。
總之,李鵬程的這番豪語,既展現了蒙牛的雄心壯志,也暴露了中國奶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那就是,在追求規模和利潤的同時,如何兼顧品質、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恐怕是所有奶業企業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奶酪的誘惑:妙可藍多的千億賭局?
穩定器?還是加速器?奶酪產業的危與機
奶酪,這東西在中國一直有點尷尬。說它是舶來品吧,確實是;但要說中國人完全不接受吧,也不盡然。妙可藍多,這家蒙牛旗下的奶酪企業,顯然是看准了這個市場的潛力,想豪賭一把,把中國的奶酪市場做到千億規模。
李鵬程說,奶酪是蒙牛六大核心業務之一,也是「一體兩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話聽起來很官方,但背後的意思很明顯:蒙牛要大力發展奶酪業務,把它當成一個新的增長點。而且,李鵬程還把奶酪產業拔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說它對於調節原奶供需平衡、平抑周期價格波動,具有重要的「穩定器」作用。這話聽起來就更像是一種公關辭令了。
事實上,中國的奶酪市場還遠未成熟。一方面,消費者的接受度還不高,很多人還不習慣奶酪的味道和口感。另一方面,奶酪的生產成本比較高,價格也相對較貴,這也限制了它的普及。妙可藍多想把奶酪市場做到千億規模,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不僅需要大量的市場投入,還需要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妙可藍多提出,要在縱向技術深耕,橫向品類擴容。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具體怎麼做?技術深耕是要研發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奶酪產品嗎?品類擴容是要把奶酪做成各種零食和飲料嗎?這些都需要仔細思考和規劃。否則,很可能只是盲目擴張,最終導致資源浪費。
當然,妙可藍多也有它的優勢。背靠蒙牛這棵大樹,它在資金、渠道和品牌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而且,隨著中國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高品質、多樣化的食品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如果妙可藍多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還是有可能在奶酪市場上有所作為的。
現代牧業的解密:全產業鏈的降本增效密碼?
上游突圍:技術、碳效率、金融的三重奏
現代牧業,作為蒙牛旗下的奶源供應商,這次也沒閒著,舉辦了一個「奶產業鏈高效發展模式解密」研討會。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們是如何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下功夫的。畢竟,奶源是乳製品的基礎,奶源的成本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
現代牧業表示,當前通過全產業鏈協同降本增效,是突破上游發展瓶頸的核心路徑。這話說得沒錯,但具體怎麼做呢?他們提出了技術創新、碳效率、金融賦能等幾個維度。技術創新,就是要提高奶牛的單產量,降低飼料成本。碳效率,就是要減少碳排放,符合環保要求。金融賦能,就是要利用金融工具,降低融資成本。
這些措施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提高奶牛的單產量,需要優良的品種、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減少碳排放,需要更換設備、調整飼料結構和優化管理流程。這些也會增加成本。利用金融工具,需要對市場有敏銳的判斷和風險控制能力。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人才。
所以,現代牧業想要實現全產業鏈的降本增效,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需要不斷地投入、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提升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與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緊密合作,共同應對市場的挑戰。畢竟,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
話說回來,現代牧業這次研討會,更像是一次對外的「表決心」大會。它想告訴大家,他們有能力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為蒙牛提供穩定、優質的奶源。但最終能否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時間來檢驗。畢竟,奶業的發展,不僅僅取決於企業的努力,還受到政策、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學生奶的初心:一杯好奶,能否托起中國的未來?
政策、公益、規範:學生奶的重重考驗
「用一杯好奶,營養千萬中國家庭未來」,這句話聽起來很煽情,但蒙牛學生奶這次在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推廣工作交流會上,再次強調這句「初心」,背後恐怕有更深的考量。畢竟,學生奶不是普通的商品,它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涉及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蒙牛學生奶表示,將從政策引導、公益推廣、流程規範等多方面入手,連結行業內外資源,致力於共同推動學生奶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這話說得很全面,但具體怎麼做呢?政策引導,是指要爭取更多的政府補貼和支持嗎?公益推廣,是指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學生的捐贈力度嗎?流程規範,是指要提高生產標準和質量監控嗎?
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學生奶的質量和安全。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身體抵抗力相對較弱,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如果學生奶出現任何問題,都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也會對整個行業的信譽造成嚴重的打擊。
所以,蒙牛學生奶想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做好產品,更要做好服務。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每一杯學生奶都安全可靠。要加強與學校和家長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意見。要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回饋社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總之,學生奶是一項良心工程,也是一項責任工程。蒙牛學生奶想要真正實現「用一杯好奶,營養千萬中國家庭未來」的願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這不僅僅是一場商業活動,更是一場關乎中國未來的社會責任。
世界品質?蒙牛展台的眼花撩亂
奧運激情與治沙奇蹟:一場視覺盛宴?
這次在廈門的展覽會上,蒙牛可謂是下了血本,搭建了一個極具創意的互動展台,以「中國牛奶世界品質」為主題,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打卡。說實話,這種展台設計,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營造一種氛圍,傳達一種品牌形象。而蒙牛這次想要傳達的,顯然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
展台以6面藝術屏播放快剪奧運視頻,突出奧運激情的精彩瞬間。這招很聰明,畢竟蒙牛是奧運會的贊助商,利用奧運元素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但是,奧運激情和牛奶品質之間,真的有必然的聯繫嗎?恐怕更多的是一種品牌聯想吧。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台還以門型巨幕屏大場景演繹蒙牛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領域取得的進展。把200多平方公里沙漠變成綠洲,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這種成就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它和牛奶的品質之間,又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呢?
總之,蒙牛這次的展台設計,充滿了視覺衝擊力,讓人眼花撩亂。它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也成功地傳達了蒙牛的品牌形象。但是,在這些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蒙牛是否真的在產品品質上下了功夫?是否真的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貢獻?畢竟,品牌形象再好,最終還是要靠產品來說話。
16小時生活圈:蒙牛產品的時空佔領?
佐餐搭配:B端市場的另類戰場
蒙牛這次在產品展示方面,提出了「健康護航16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向消費者推薦適合不同時間搭配飲用的蒙牛產品。這招挺有意思,把牛奶的消費場景和時間結合起來,讓人覺得蒙牛的產品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你的健康。從早上的特侖蘇、中午的純甄,到晚上的每日鮮語,蒙牛似乎想把你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同時,蒙牛還以「佐餐搭配,暢享美味」為主題,對特通、奶立方等B端產品進行了充分展示,吸引了不少行業人士的關注。這說明蒙牛不僅關注C端消費者,也重視B端市場。畢竟,餐飲企業、酒店、咖啡館等都是牛奶的重要客戶,開拓B端市場可以為蒙牛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
但是,這種「16小時生活圈」的概念,會不會讓消費者感到壓力?會不會讓人覺得蒙牛在過度營銷?畢竟,牛奶只是一種食品,它不能解決所有的健康問題。而且,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需求都不一樣,蒙牛的產品不可能適合所有人。
至於B端市場,競爭同樣激烈。蒙牛需要提供高品質、低價格的產品,才能吸引餐飲企業和酒店的合作。同時,它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確保客戶的滿意度。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總之,蒙牛這次在產品展示方面,既有創新,也有挑戰。它能否成功地佔領消費者的「16小時生活圈」,能否在B端市場上取得突破,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蒙牛正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領導的讚許:蒙牛的公關勝利?
讚許背後:奶業巨頭的責任與未來
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於康震,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等領導在會後親臨蒙牛展位,對蒙牛在產品創新、數智轉型、可持續等領域等方面取得的新發展新成績予以高度評價。這種場景,在各種行業大會上屢見不鮮,領導的讚許,似乎成了一種標配。
當然,領導的讚許是對蒙牛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整個奶業發展的鼓勵。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領導的讚許並不代表一切。蒙牛作為中國奶業的領軍企業,肩負著更重要的責任。它不僅要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產品,還要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蒙牛需要持續推進「一體兩翼」戰略,積極探索行業破局之路,為加快實現奶業振興和健康中國的建設不斷注入強勁動能。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承諾。蒙牛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它有能力、有決心、有責任,引領中國奶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總之,領導的讚許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鞭策。蒙牛需要把這種榮譽轉化為動力,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為中國奶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不僅是對自身的負責,更是對國家和人民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