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三峽銀行:一艘命運多舛的金融小船?
誰能想到,一家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也能搞出這麼多幺蛾子?重慶三峽銀行,這名字聽起來挺霸氣,背後的故事卻像一齣狗血劇。從董事長落馬、IPO暫緩,到現在被央行重罰,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這家銀行,到底怎麼了?是水土不服,還是內部早就爛透了?
我對這種地方銀行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而美」的階段。想當年,它們靠著靈活的經營策略和對地方經濟的深入了解,活得也算滋潤。可現在呢?監管趨嚴,市場競爭激烈,再加上一些內部管理上的問題,這些小銀行似乎越來越難以生存。重慶三峽銀行,恐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它就像一艘在風浪中顛簸的小船,隨時都有可能翻船。當然,我並不是在詛咒它,只是覺得,在當今這個複雜的金融環境下,小銀行想要突圍,真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監管重拳:匿名帳戶與洗錢疑雲
人行重罰,違規細節曝光
559.2萬的罰款,這可不是小數目!重慶三峽銀行這次被央行點名,可謂是顏面掃地。仔細一看違規細節,簡直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違反金融統計、賬戶管理、反假規定… 其中最刺眼的,莫過於「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者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假名賬戶」。這擺明了就是往洗錢的邊緣試探啊!
我一直覺得,銀行是金融體系的守門人,應該嚴格遵守反洗錢規定,保護國家金融安全。結果呢?重慶三峽銀行竟然知法犯法,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便利,這簡直是對法律的蔑視,對公眾利益的背叛!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些違規行為並非個例,而是系統性的問題,涉及多個部門和多位高管。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利益勾結?
高管連坐:誰該為違規負責?
這次被罰的,除了銀行本身,還有四位高管。法律合規部副總經理、數字金融部總經理、理財業務部總經理、結算運營部副總經理… 這些人都是銀行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本應以身作則,帶領員工遵守法律法規,結果卻集體違規,甚至有人身兼數罪。
更可笑的是,罰款金額最高的,竟然只有5.5萬!這點錢對於這些高管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難道這就是違規的代價?難道我們的監管部門就只能罰這麼點錢?這樣的處罰力度,如何能夠震懾那些心存僥倖的銀行高管?我認為,除了罰款,更應該追究他們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只有讓他們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資本困境:永續債能解燃眉之急?
發債自救?資本充足率告急
剛被央行罰完,轉頭就宣布發行永續債,這操作真是讓人看不懂。表面上是為了補充資本,實際上恐怕是為了掩蓋日漸嚴重的資本充足率問題。從2022年末到2024年末,重慶三峽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全都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家銀行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風險正在增加!
我一直覺得,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穩健經營的基石。如果資本不足,銀行就像一個沒有防護罩的戰士,隨時可能被市場的風險擊倒。重慶三峽銀行現在拼命發債,看似是在自救,但實際上可能是在飲鴆止渴。永續債雖然可以補充資本,但也會增加銀行的負擔,長期來看,可能會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數據迷霧:一場數字遊戲?
根據重慶三峽銀行的說法,這次永續債發行後,該行的資本淨額將增至293.38億元,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預計升至12.16%、13.31%。數據看起來很漂亮,但真的可信嗎?我對此表示懷疑。
銀行業的數據,向來是個謎。不同的統計口徑,不同的計算方法,都能得出不同的結論。重慶三峽銀行這次發行永續債,很可能是在玩數字遊戲,試圖掩蓋其真實的財務狀況。監管部門應該對這些數據進行嚴格的審查,防止銀行利用虛假數據來欺騙投資者和公眾。
盈利掙扎:微增背後的隱憂
淨息差告急:寒冬將至?
營收和淨利潤僅僅微增,這種成績單拿出來,實在是讓人提不起勁。更要命的是,淨息差居然跌破了國內城商行的平均水平,只有1.34%。淨息差是什麼?那是銀行的命根子啊!靠什麼賺錢?還不是靠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現在利息差越來越小,說明銀行的盈利能力正在遭受嚴峻的考驗。
想想也是,現在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貸款需求減少,銀行為了搶客戶,只能降低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存款利率又居高不下,銀行的資金成本越來越高。這樣一來,淨息差當然會越來越窄。重慶三峽銀行淨息差的下滑,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未來的日子,恐怕會更加難過。
貸款集中:高風險的豪賭?
貸款集中度過高,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前十大客戶的貸款佔比,竟然接近了監管紅線50%。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銀行的風險過於集中,一旦這些大客戶出現問題,銀行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更讓人擔心的是,貸款行業的集中度也在提升。貸款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房地產業這五大行業。這些行業,哪個是省油的燈?房地產不用說了,風險一直很高;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經營壓力也很大。重慶三峽銀行把雞蛋都放在這些籃子裡,簡直就是在豪賭!萬一賭輸了,那可就血本無歸了。
上市夢碎:前董事長落馬與漫漫長路
丁世錄事件: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說起重慶三峽銀行的上市之路,那真是一部血淚史。從2016年開始,折騰了這麼多年,結果呢?竹籃打水一場空!而這一切,都和前董事長丁世錄脫不了干係。這位丁董事長,台上人模狗樣,台下卻是個貪污腐敗的蛀蟲。違規經商辦企業、搞權色交易、錢色交易、濫用職權干預授信審查… 他的所作所為,簡直是罄竹難書!
丁世錄的落馬,對重慶三峽銀行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毀掉了銀行的上市夢。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他留下的爛攤子,需要銀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拾。
重組迷局:國資入股,能否重燃希望?
為了擺脫困境,重慶三峽銀行引入了四家重慶市屬國有重點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這四家企業分別是重慶城投集團、重慶高速集團、重慶發展投資、重慶地產集團。國資的入股,看似給重慶三峽銀行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實際上,卻也讓銀行的股權結構變得更加複雜。
國資的入股,真的是為了幫助重慶三峽銀行發展嗎?還是另有目的?我對此表示懷疑。畢竟,這些國有企業,自身也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他們入股重慶三峽銀行,很可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利益。當然,我希望我的猜測是錯誤的,我希望這些國資能夠真正幫助重慶三峽銀行重振旗鼓。
IPO終止: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
從最初的雄心勃勃,到現在的黯然退場,重慶三峽銀行的IPO之路,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銀行、券商、會計師事務所… 這麼多機構參與其中,結果卻是一地雞毛。這到底是誰的責任?是銀行自身經營不善?還是券商沒有盡到責任?抑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存在問題?
我認為,這場鬧劇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銀行過於追求規模擴張,忽視風險管理;券商為了賺取承銷費用,不惜弄虛作假;會計師事務所為了保住客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的金融市場,就永遠無法健康發展。